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泰州市旅游

泰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前、后厅两进,为明代建筑。大门东向,门楼上有精美的砖雕;前厅面阔三间 11 米,进深七檩 6.4 米,硬山屋顶,屋脊高 4.8 米,括梁式架构;后厅面阔三间 11 米,进深七檩,硬山屋顶,屋脊高 5.2 米,明间梁架上装饰有斗栱、荷叶墩、山雾云和抱梁云,脊檩下有脊枋,脊檩和金檩下有花机;前后两厅中间有西厢房两间,建筑面积约 201.6 平方米,占地面积约 306 平方米。……[详细]
  始建于宋代,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中有记载,谓泰州有井七口分布如北斗,俗称“七星井”,此井即为古七星井之一,又称八角琉璃井。该井青石质井栏,外壁八角形,直径 0.8 米,内壁圆形,直径 0.3 米,通高 0.37 米,井栏内壁有十多道被井绳勒凹的深槽,砖砌井壁,保存完好,仍在使用。……[详细]
  始建于1921年,南向,有大门、正殿、厢房各三间,为四合院式。大门上嵌“石氏宗祠”额,正殿硬山屋面,面阔11.00米,进深6.65米,脊檩高5.02米,保存完好。据《民国续纂泰州志》记载:石氏宗祠为石张氏建,其公爹石小泉“学博以文行显”,夫石和钧优禀生,子抱中和守中都是神童,可惜家遭不祥灾祸,父子三人相继去世。石张氏遂修建祠堂纪念石氏三代。……[详细]
  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俞梅住宅。主体建筑朝南,有大门、仪门、照厅、厅屋及厢房等,青砖小瓦,硬山屋面。大门面巷3小间,门下有方形小石鼓,上雕牡丹、仙鹤图案。门内梁下有彩绘天花板,花板上残留彩绘祥云、飞鹤花纹。过门厅是一小天井,迎面是砖砌照壁墙。墙上部有一行组精美的连续不断的“万”字砖雕图案。从小天井向南转而西行是仪门。原仪门两侧安有圆形石鼓。进入仪门到大天井,天井南为照厅,北立面当心间花格长窗,两次间花格短窗。天井北与照厅相对的是正厅,屋面坡度平缓,从上而下呈下弧的弧形屋面,自然流畅,圆作抬梁式木结构,3间7桁,当心间5架梁,前后各加1道单步梁,每根柱下部均接有高50厘米的短柱。……[详细]
  宅为清道光五年(1825)进士钱桂森建。南向,有门楼、照厅、厅屋、堂屋。门楼用磨砖砌成,堂屋硬山屋面,面阔五间 10.6 米,进深七檩 5.20 米,脊檩高 4.95 米,明间天花及月梁等处有彩绘。建筑面积 600 平方米。保存完好。……[详细]
吴同甲故居
  吴同甲故居位于泰州市海陵区城北南通路236号。故居南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新中国成立初期兴建南通路时,拆除大门、仪门及部分房屋,留下厅屋、堂屋及楼屋3座建筑。厅屋圆作,当心间梁架结构抬梁式,为5架梁前后加单步梁,用材较大;堂屋偏作,当心间梁架结构穿斗式,中间立中柱,柱两侧为带有弧形的月梁,柱下垫木础,屋面用方木椽,采用了一些明式建筑的做法,在泰州清道光时期的民居建筑中较为少见。厅屋在东侧,后有天井。天井北有1座2层楼屋。楼屋的屋面东西山墙处建有马头高墙,上下面阔各3间,楼梯在东南,楼上地面前低后高。吴氏住宅后易主沈氏,由于房主是泰州知名商人,所存房屋质量尚好,青砖黛瓦,硬山屋面,平房后盖楼,前低后高,颇具时代特色,被列为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吴同甲故居因面对南通路,原厅屋曾被改作商业店房,楼屋……[详细]
147、陈庵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庵在泰州东门大街南侧,是明代陈佞佛所筑的家庵。所谓家庵,系指旧时大户人家,为家0-家修行的人而建造的小庵。此类家庵,各地比比皆是。但泰州陈庵,却非同一般。陈庵始建时,明魏国公徐中山(达)为庵题写门额,后书法家董其昌又为其题写了门榜,可见规格之高,影响之大。清康熙十五年(1676),泰州安丰场著名诗人吴嘉纪,曾寓居陈庵。陈庵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前后两进,中有天井,左右为厢房。前面是正殿,硬山屋面,面阔三间12.15米,进深6檩前带船棚轩7.85米。……[详细]
148、华佗庙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佗庙
  位于泰州市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校园内,祀汉末医学家华佗,又称药王庙。始建于清代中期,民国时重修,原有华王殿及后楼,现仅存华王殿。殿南向,硬山屋面,面阔三间 9.7 米,进深九檩 9.65 米,檩高 6.31 米,梁架系用苗木制作,材径细小,材质精良,占地面积约 400 平方米。……[详细]
  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清康熙年间重修。南向,平面方形,四阿屋面,楼基高 1.20 米,面阔三间 7.40 米,进深七檩 7.60 米,脊檩高 6.55 米。楼上原置古铜钟一口,1952 年移至泰山公园,现暂存于光孝寺内。……[详细]
  为清初刑部郎中田敬锡所建,后易主夏氏,俗称“夏家花园”。宅南向,有厅屋、堂屋、穿堂、后楼,其中厅屋楠木结构,抬梁式,用栌斗、荷叶墩等构件,面阔三间,进深七檩 5.65 米,脊檩高 5.3 米,硬山顶;后楼五间,两侧有厢楼连接,保存完好。……[详细]
  清光绪翰林院编修支恒荣所建,宅南向,东边三进,每进六间,硬山顶;西边为锁式楼房二层九间,均硬山屋面。下层面阔五间,高 3.65 米,进深七檩 5.90 米,通高 7.9 米,两侧各有二间厢楼相连,梁架上有彩画,占地面积 400 平方米。现移建于鼓楼北路 215 号学政试院北部……[详细]
152、笔颖楼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笔颖楼,位于迎春路南侧,城东小学对面,靶场巷内。清咸丰元年,候选县丞尤金城和兄长尤金镳修建了城西草堂后,又在城东筑了笔颖楼。旧时,笔颖楼在周边民宅中最高,是观赏海陵八景之一“凤池笔颖”的绝佳之地。夕阳西下,登楼遥望,南山寺宝塔映入泮池,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多了一支灵动的笔端。笔颖楼建成后,成为尤氏兄弟与文人饮酒畅谈的地方。笔颖楼,有东向楼屋和南向堂屋等。想当年,登楼远眺,可见海陵八景之一“泮池笔颖”,故名“笔颖楼”。 楼硬山屋面,墙上嵌有拴马石二块,面阔三间,进深 4米,下层高3.50米,楼外上层卷棚屋顶,脊檩高6.7米。占地面积200平方米,1986年6月公布为泰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古关帝庙在泰州市鼓楼大桥东北侧滨河广场的东部,南临护城河,北近东进东路。旧时称此关帝庙在关帝庙墩上。庙西侧曾有小巷名武庙巷。庙曾和东侧不远处觉正寺隔东大街相望。泰州的关帝庙中,北门外关帝庙墩上的关帝庙,不是魏忠贤生祠改建,而是在明万历时就建成了,因此,被称之为:“古关帝庙”。古关帝庙现山门殿的弧形庙门上仍嵌‘古关帝庙“石额,上有嘉庆丁巳年重建字样。门下两旁有石鼓一对。山门后有天井,天井后为大殿3间,前有卷棚,脊檩下置斗拱,东边墙上立民国十年二月十七日当局签发保护庙产的布告。原此庙后尚有民国十五年州人王幼丹倡建西式砖楼1座,名为“文昌楼”,与城南原文昌阁在一条轴线上,前后呼应,古关帝庙位于滨河绿地的城河风光带中,居高台之上,2株参天古银杏挺立山门两侧,前面的护城河碧波荡漾,临河的一面石墙上还有……[详细]
夏思恭祠
  夏思恭祠位于渔行大街20号。元朝末年,泰州白驹场盐民张士诚起义,于1353年3月攻下泰州。战后泰州城到处断墙残垣,张士诚让夏思恭到城北宋代的堡城处重筑新城。1364年10月朱元璋命大将徐达、常遇春从大江口和扬州分水陆两路向泰州进发。泰州守将严再兴、夏思恭被迫退守新城。同时,张士诚急令淮安守军援泰,被常遇春打败。张士诚又派水军兵船400艘出大江援泰州,因水浅难登陆,未解泰州之围。夏思恭、严再兴率众坚守,同年十月十六日,徐达率兵围攻新城各门,用高梢子船扎架攻城,夏思恭战死,严再兴等人被俘。随后,徐达将此城夷为平地。当地百姓感念夏思恭的忠诚,就在当年夏的官衙处建造了一座庙宇,供奉夏思恭像,庙内还塑了一匹白马,传说是夏思恭的坐骑。为遮掩明王朝的耳目,庙名称“都土地庙”。土地神是某一地域内的守护神。在……[详细]
155、斗姆宫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后周(951-960),原名仙翁祠,祀仙翁王冶,后毁于兵燹。宋建隆年间(960-963)奉诏重修,祀吕祖兼祀王仙翁。元泰定年间(1324-1328)改为斗姥宫,清嘉庆十一年(1806)重建,于前殿祀吕祖,正殿奉玉皇,后殿奉斗姥。现存吕祖殿、玉皇殿、大厅、厢房等建筑,东有花园遗存。玉皇殿硬山屋面,面阔三间 11.90 米,进深九檩 9.90 米,脊檩高 6.10 米。存有“小有天园”、“粥厂”等石刻。……[详细]
都天行宫
  都天行宫在泰州市西仓桥东引桥北侧,老廒新村58号,都天行宫坐北朝南,南临护城河,北近泰州船闸。因该庙是“都天菩萨”出巡时居住的宫室,所以称为“都天行宫”,又称“都天庙”。庙中所供神像,为唐开元末安禄山叛乱时死守睢阳、城破不屈的大将张巡,被人们尊称为“都天菩萨”,敕封“吴天大帝”。都天行宫系清康熙三、四年间,就社稷坛旧址的西半改建而成,光绪二年、民国二十二年先后两次重修。这组古建筑群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由门楼、戏台、东、西厢楼、大殿、后楼等组成了庙宇主体。门楼5间,中开券门,上嵌“古都天行宫”石额,并饰有祥云图案的砖雕,门前两侧立狮子盘球的石鼓一对。 门内后金柱下置屏门,平时开两侧小门,香期屏门打开。戏台与山门楼相连,座南朝北,上下两层,下层为通道,上层为演戏台,单檐歇山屋面,翘角飞檐,小巧精……[详细]
  李氏住宅(李嗇庵故居),位于海陵区五一路24-26号北侧东部。始建于清宣宗道光年间(一八二一至一八五零),原宅主李氏为晚清泰州豪富。后俗称范家花园。青砖灰瓦,肥梁胖柱,为泰式民居的代表作之一。李氏住宅原有三条轴线,东侧原有房屋六进,西侧房屋有三进,现最西侧建筑,除原书房外均已无存。西侧四进,现为“一分屋古玩艺术品市场”。第一进厅屋硬山屋面,面阔五间23.6米,进深七檩9.65米,脊檩高6.1米,鼓形石础,用材粗大,房屋宽敞。保存完好,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现存厅屋、堂屋、穿堂及后楼。厅屋前有轩廊、鼓形石础,房屋高敞,楠木结构,采用栌斗、荷叶构墩等构件。……[详细]
  原址在东进路 173-3 号,始建于明代,清初归朱氏。现存堂屋为明代建筑, 2000 年移建于梅兰芳纪念馆内。房屋硬山屋顶,面阔三间 12 米、进深七檩 7.3 米、脊檩高 5.6 米,抬梁式架构。明间用中柱,柱下覆盆式石础,梁架扁作,双步梁上饰以荷叶墩;次间用山柱,上有天花,下有地板,明、次间用板壁分隔,室内墙壁全部有护墙板。……[详细]
泰山行宫后殿
  泰州泰山行宫,又名奶奶庙。它是泰州道教的代表。崇儒祠、光孝寺、泰山行宫三大建筑,成为泰州儒、释、道的三大标志。泰山行宫成就了泰州宗教文化一条街的完整。泰山行宫的“身世”鲜为人知。行宫是指古代供帝王出京后居住建筑的宫殿,也指帝王出京后的临时住所。泰山行宫不是为皇帝建的,而是供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离开山东泰山时建造的行宫,故称之为泰山行宫。泰山行宫原来有三殿组成,现仅存大殿一座。殿中供奉的神像说法不一。清代夏退庵在其<退庵笔记>中写道:“西桥西有泰山行宫,俗呼奶奶庙,莫详其义。有云泰山碧霞元君,则曰顶上奶奶清口之惠济,祠曰奶奶庙。他处凡元君行宫皆以奶奶庙称之。”从庙中三尊铜像来看,均系宫装打扮,两手合供处有执圭的长方形孔痕迹,端坐的姿态是朝觐的样子,中为女神,两边是侍女。故庙中供奉的是碧霞元君。……[详细]
泰州光孝寺
  “江淮名刹”光孝律寺始建于东晋义熙年间,原名万寿寺,后因南宋高宗赵构为超度徽、钦二帝亡灵,诏令该寺摆设道场,敕令改称 “报恩光孝寺”。乾隆年间,又改称“报恩光孝律寺”。该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最盛时期容纳常住僧人千余人。本世纪30年代光孝律寺创办佛学研究社,海外弘法的不少名僧都曾在光孝律寺就学。光孝律寺收藏珍贵文物较多,如收有历代名家墨迹,世称孤本的宋拓“汝帖”;隋唐时代从印度传来的“贝叶经”等。……[详细]

缂備緡鍣Λ绋婵犮垼顔愰幏锟�13001937闂佸憡鐟遍幏锟� 缂備緡鍠撻崐鏇㈠矗閺囩姷纾鹃柟瀛樼箘閺嗘柨顭跨拋瑙勫 44010602000422闂佸憡鐟遍幏锟�

闂佺ǹ绻愰崢鏍姳椤掑嫬绠i柟瀛樼矋缁拷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妫橀柣鐔稿绾偓 闂佺ǹ绻愮粔鐑芥儗濡や胶鐝堕柣妤€鐗婇~锟� 缂傚倸鍟崹褰掓偟椤栫偛瑙﹂柛顐g矌缁嬶拷 闂佺懓鐡ㄩ崹濂搞€呴敂鐣岀懝婵炴垶顕ч敓锟�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绠i柟瀛樼矋缁箓鏌ㄥ☉铏 QQ闂佹寧鍐婚幏锟�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