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甘肃省 > 武威市 > 凉州区 > 永昌镇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

[移动版]
地名:永昌镇隶属凉州区
区划代码:620602103代码前6位:620602
行政区域:甘肃省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甘H
长途区号:0935 邮政编码:733000
辖区面积:约108平方公里人口数量:4.36万人
人口密度:404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4个社区、23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白洪社区~001特殊区域
白洪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3,为特殊区域。…[详细]
昌宁苑社区~002镇中心区
昌宁苑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永和嘉苑社区~003镇中心区
永和嘉苑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校西新聚苑社区~004镇中心区
校西新聚苑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白洪村~200村庄
以旧水系“白洪沟”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详细]
张英村~201村庄
以旧水系“张英沟”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详细]
校西村~202镇乡结合区
以此地有古代“北校尉营堡”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详细]
东坡村~203村庄
以旧水系“东坡沟”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详细]
烟下村~204村庄
以地处旧水系“烟墩沟”下游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详细]
和丰村~205村庄
原名为和平村,改和丰是取其农业丰收之意。…[详细]
和寨村~206村庄
以境内旧水系“和寨沟”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详细]
山高村~207镇乡结合区
以地处旧水系“山水高沟”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详细]
中沟村~208镇乡结合区
因村庄建在临近旧水系分支中沟段,且较其他村庄建村较晚,故而得名新中沟。…[详细]
南沟村~209镇乡结合区
以旧水系“南沟”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详细]
刘沛村~210镇中心区
以旧水系“刘沛沟”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详细]
石碑村~211镇乡结合区
因村内出土元代碑刻文物《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而得名。…[详细]
梧桐村~212村庄
以此地曾栽植有梧桐树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详细]
马洵村~213村庄
以境内的旧水系“马珣沟”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详细]
水磨村~214村庄
以境内有古建筑水磨坊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详细]
张兴村~215村庄
以自然村“张兴沟”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详细]
下源村~216村庄
以位于境内泉源下游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详细]
上源村~217村庄
因境内泉源上游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详细]
白云村~218镇乡结合区
以旧水系“白云沟”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详细]
张义村~219村庄
据明朝大移民期间,有叫张义、张英的两兄弟,为响应明朝政府的移民政策,经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此处,在此建房安家、开荒垦种。故而用自己的姓名来命名,沿用…[详细]
羊桐村~220镇乡结合区
以旧水系“羊桐沟”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详细]
校东村~221村庄
以此处有古代“北校尉营堡”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详细]
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参与园区~403村庄
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参与园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地名由来:

永昌镇因元朝置永昌路,驻地永昌府而得名。

荣誉排行:

2020年3月,甘肃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永昌镇为2019年度甘肃省卫生乡镇(街道)

基本介绍:

永昌镇位于城区北面,镇域面积1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5700亩。辖22个行政村,即白洪、张英、校西、校东、东坡、烟下、中沟、南沟、和寨、和丰、山高、石碑、刘沛、梧桐、马旬、水么、张兴、下源、上源、白云、张义、羊桐村,下设18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563人。镇政府驻刘沛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963万元,财政收入264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55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21元。有中小学26所,在校学生8801人;卫生陆军4处。因元朝在西凉府城(今凉州城)北15公里建设新城永昌府(永昌路驻地)而得名。境内现有大元刺赐西宁王碑,属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现存于原地碑亭内,保存完好。

+查看详细永昌镇概况>>

文化旅游:

高昌王和西宁王墓

高昌王和西宁王墓位于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石碑沟村。 1973年和1984年,武威文物普查队前后两次调查。地面已无封土,均为家族墓,且有立碑,分别为“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简称“高昌王碑”)和“

历史沿革:

西汉至十六国“五凉”时期,永昌镇境域属武威郡姑臧县。

北魏至隋初,永昌镇属武威郡林中县。

唐宋年间,永昌镇复归姑臧县。

元至元九年(1272年)十一月,只必铁木耳在境内筑新城设立永昌府;十五年(1278年),置永昌路,永昌路治所即为永昌府。

明清时期,先后归凉州卫和武威县。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武威县永昌乡。

1949年9月,属永昌区。

1952年7月,属第五区(永昌)。

1956年1月,撤区并乡,为永昌

+查看详细永昌镇历史沿革>>


还有2个地名与永昌镇同名:

以下地名与永昌镇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