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大同市旅游

大同市旅游景点介绍

201、新平堡镇 AAA
新平堡镇
  新平堡镇,一个文化历史悠久、塞外风情浓郁的古镇。千百年来,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契丹等与汉族在这片土地上混居生活,造就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从斗争走向融洽的历史,形成了以军事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为一体的文化特色,培育了浓郁的塞外风情和独特的边塞民族文化。 新平堡镇因军而显,却因商而盛,曾有“茶马古道”的称谓。是晋冀蒙三省(区)交界的商贸通达之地,发达的商贸业曾经是它最骄傲的历史。现在,新平堡镇的北街仍是商贸一条街。街面仅两步宽,但两边店铺林立,商品齐全。沿街保存较好的古建筑无声地述说着昨日的历史,镇内100多处古色古香明清建筑颇具特色,讲述着往日的繁华,为民居建筑中少有的佳品。每年的阴历五月十八,这里都要开物资交流大会,周边冀、蒙的村民纷纷来赶集,很是热闹。……[详细]
律吕神祠
  律吕神祠位于浑源县城北2.5千米永安镇神溪村东部的孤石上。据史料记载,祠始建于北魏时期,后代多次维修。坐北朝南,南北37.5米,东西30.4米,占地面积976.5平方米。现存有大殿、山门、五龙影壁及钟鼓楼。根据现状推测,大殿应为元代建筑,其他建筑时代较晚。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建筑总面积129.6平方米。檐下设有斗栱,形式为四铺作出单昂,内转四铺作出单杪,重栱计心造。大殿在山墙使用减柱做法,本应为四柱三间,只用了三柱,变成二间。梁架为通檐六椽栿用两柱,平梁中间置蜀柱,两侧施叉手承托脊槫,殿内墙面保存有壁画,梁架上保留有彩画。山门为砖砌拱券式门洞,上檐用砖雕出斗栱及垂花柱,青灰色瓦屋面。钟鼓楼均为单檐歇山顶,灰筒板瓦屋面。律吕神祠建筑格局较完整,大殿基本保存元代建筑的……[详细]
觉山寺旅游景区
  觉山寺旅游景区位于灵丘县城东南15公里的觉山山腰,觉山寺群山环抱,环境清幽,整座寺院与山水风光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可谓建筑与自然融合的典范。又名普照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七年(483年),辽大安五年(1089年)重建。明、清时期均有修葺。现存砖塔为辽代原构,余皆为明清所建。寺院建筑依山就势,坐北朝南,南北长38米,东西宽24.4米,占地面积927.2平方米。寺院建在三条轴线之上,由三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东轴线为魁星阁、碑亭、梆点楼、金刚殿、弥勒殿;西轴线为文昌阁、砖塔、藏经楼、罗汉殿、贵真殿等建筑。砖塔建于西轴线前院中部,为觉山寺主体建筑,建于辽大安六年(1090年),为国内保存较好、时代较早的一座密檐式砖塔。塔平面八角形,塔檐十三层,总高44.2……[详细]
曲回寺石像冢
  曲回寺石像冢(第五批国保)时代:唐地址:灵丘县三楼乡曲回寺村是一处珍贵的唐代石雕组群遗址。曲回寺属五台山的下院,是一座曾拥有百余名众僧的佛教寺院,宋、辽、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1937年被日军烧毁,现仅存殿基、月台、道、柱础等遗迹。石像冢始建于唐天宝十年,史志记载原有石像冢60座,以曲回寺寺院为中心,周围依山势分布,总面积约20余平方公里。198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石像冢群遗址。199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了3座。每座石像冢外形呈土石墓状,占地约20平方米,冢高3-4米,周长约30米。冢穴内石佛按1一2层封藏,佛象多少不一,少则30尊,多则50尊。佛象大小不等,最高5米,小者不足0.3米。有圆雕、半圆雕、浮雕,坐立不同,形态各异。这些石佛都用当地“贵妃红”或“芝麻白”花岗石雕刻而成,质地……[详细]
205、甸顶山
甸顶山
  距广灵县城48公里的六棱山南侧,有一片总面积66平方公里的高山草甸。这里植物种类繁多,花草茂盛。在核心区有一座稀奇的大山叫甸顶山。山脚下起伏蜿蜒的路边金黄色的油菜花一块块一片片,在灿烂的阳光下色彩迷人;沟沟岔岔里的山杏、山桃、野黄花、蕨菜、油苹苹等野菜野果一簇簇一丛丛,点缀的到处生机盎然。山腰间的松树林、天然桦树林、沙棘林郁郁葱葱,密不透风。甸顶山海拔2008米,北依大同地区的制高点黄羊尖,西临浩瀚的册田水库。山顶之上覆盖着绿色的毡毯,天地之间,绿草茵茵,繁花似锦,芳香幽幽,一望无涯。凉风吹绉了碧海花浪,白云与游人擦肩而过。原生态的抽象艺术在这块绿地上铺开。草甸上四季有花,处处有花,简直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初春乍暖还寒,蓝色的白头翁,紫色的马兰,黄色小叶锦鸡竞相开放;仲夏时节,草高花旺,碧……[详细]
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
  中国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始建于2007年8月,位于“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县”、“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中国绿色名县”,以生态、休闲、旅游为特色的“晋北绿色经济区”、“京西旅游休闲地”、“塞外民俗风情园”——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城东,门前为201省道,右边是同广高速公路出口,交通非常便利。中国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是全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剪纸专题博物馆。下设“广灵剪纸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广灵县多堂剪纸文化产业园区有限公司”、“广灵县张氏剪纸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大同市广灵剪纸职业培训学校”和“广灵县张氏剪纸文化艺术中心”、“广灵县佳佳剪纸文化用品中心”等6个单位,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博物馆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9600平米,馆舍3600平米,是一座青灰色秦砖汉瓦式……[详细]
207、大同土林 AAA
大同土林
  土林是种独特的流水侵蚀地貌,它气势恢弘、鬼斧神工,尽现黄土高原苍凉肃穆之美,是摄影爱好者的理想素材。土林位于的大同县杜庄乡,方圆一公里,被当地人称作“石板沟”,在这里已经隐藏了不知多少年。碧波荡漾的水边矗立着由于桑干湖支流日久天长的侵蚀而形成的一处处似古堡而非古堡、似雕塑而非雕塑的奇异景观。在不同光照的情况下,土林会呈现出奇异的色彩变幻:时而金光闪闪,时而红若火焰,时而黛如深渊,时而白如霜田,气势恢弘,鬼斧神工,尽现黄土高原苍凉肃穆之美,成为众多摄影爱好者的创作空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了土林诡异迷离的地貌,当你走进这里,一时很难明白自己是登陆火星上还身陷魔域仙界。这就是大同土林,当地人叫“石板沟”,是目前华北地区唯一已知的土林景点。放眼望去,土林的奇特令人眼花缭乱,似古堡而非古堡,似雕塑又……[详细]
湖东睡佛
  湖东睡佛   “湖东睡佛”位于桑干河南岸,本县麻峪口、吉家庄、峰峪三乡与浑源县接壤处,全长约14公里。此佛西南-东北而睡,头正朝看西南方的佛国大竺。 ……[详细]
209、昊天寺
昊天寺
  昊天寺位于县城北昊天山巅,距离县城约1.5公里。该寺建于北魏年间,早于大同市华严寺。明代万历年间曾重修,“文革”期被毁坏。昊天山是火山群的一部分,经考古学家的考察,属新石器遗址。该山自古就有“离天二指”之说。昊天山,为大同火山群之一,位于区城内北一公里处,因北魏时山上建昊天寺而得名。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北方闻名的寺院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代佛学教材中,就有昊天寺的有关课程记载。民间曾流传着“先有昊天寺,后有华严寺”的说法。明代万历年重修,清康熙年再修。此寺历史上屡遭人为毁坏。1993年,各路僧人,四方乡邻,捐资捐物,重新修缮,千年古刹,重放异彩。站在山顶可观古寺新颜,还可远眺睡佛雄姿,更能遍览火山奇观。……[详细]
天镇盘山
  天镇县盘山   位于天镇县东南4公里盘山,山上有显化寺,始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为儒、释、道三教混合寺院。寺院面北朝南,占地20000平方米,有韦驮殿、释迦殿、文殊楼等,院外有玉皇阁、阿育王塔。南山坡有8座十方塔,寺区有八景:一线泉、水打鼓、日落晚霞、唐松、槐抱榆,牡丹花、仙人足印、仙人桥。六十年代部分建筑拆毁,现逐步恢复修建,现存有明弘治五年(1492年)开凿的石洞,宽3.6米,深3.7米,高2.9米。洞前凿石阶30余级,约尺许,上必侧足:洞内石刻三圣坐像及十八罗汉像壁画,他们体态自然,衣饰流畅,面容丰满,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各异,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虽经过岁月腐化,可雕像色彩依然鲜明。最大的高1.4米,最小约0.5米北洞为仙人洞,深3.9米,宽3.5米,过桥需侧身……[详细]
211、六棱山
六棱山
  六棱山   六棱山位于山西大同阳高县南部,距北京约370公里,大概车程5小时,最高峰名为黄羊尖,海拔2420米,与北岳恒山相毗邻,为大同第一高峰,号称“大同屋脊”。黄羊尖顶部为巨大而平坦的高山草甸,面积为大海陀草甸的10倍。   来到六棱山一看峰【主峰黄羊角】,二看林【汉白玉石林】,三看石门峪,四看洞【水帘洞】;   主峰黄羊尖,海拔2420米,登临远眺,风驰云动,一览无余,可谓“登高壮观天地间”。主峰之南,人称大殿顶,山顶广平,方圆数百亩,绿草茵茵,野花点缀,织成锦绣的地毯。主峰背后,白桦-,蜿蜒无尽,独具风采。啧啧称奇 黄羊尖东北约五里的汉白玉石林,有的呈宝剑状,有的呈葫芦状,有的像凤凰展翅,有的似大象驮垛,有的似书生赶考,有的似母子抱食,千姿百态,嶙峋古怪,实为壮观。   六棱山风光浓……[详细]
212、楞严寺
楞严寺
  楞严寺,位于左云县城东南隅最高处,全寺五进院落,坐北向南,占地7000平方米。该寺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曾于正统、弘治等年间有过六次扩建和重修,至今部分建筑保存较好。楞严寺音乐是当时寺庙音乐的经典,音乐中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等印度和西域的佛曲,由楞严寺僧人采用本地民间乐曲,吸纳西域、印度的佛曲及中原地区的音乐演奏手法创作而成。其音乐系寺庙音乐的北方系统,属北方系统东西两路流派的东路。由于起调深沉、曲调古老而优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演奏时使用的乐器有管子、笙、手鼓、锣、引磬、铞、钹等11种。现记载有楞严寺音乐歌赞10曲,楞严寺音乐吹腔28曲。据楞严寺老艺人讲,该寺音乐由内蒙凉城的宁愿寺传入。楞严寺寺庙音乐对于研究北魏时期建都平城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民间音乐文化及其当地寺院佛事、佛曲,……[详细]
广灵圣佛寺
  圣佛寺松涛   圣佛寺位于县城南14公里的圣佛林山中,始建于金章宗泰和年间,明嘉靖四十二年大修,清代多次重修,寺内计有各类殿宇120余间,是广灵有历史记载规模最大的佛寺。但由于历史原因,于1967年被毁,现存寺基址、碑林、塔林,民间重修药师殿五间。塔林为佛教禅师墓塔,属清代建筑。原有14座,现存8座,塔高1.55米,直径1.5—2.5米,均为砖彻须弥座。那里有3500多亩天然原始次生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松涛阵阵,鸟语花香,空气润洁,被人称作“天然氧吧”。再加上神秘的“聚宝盆”传说,为其增添了无穷魅力。 ……[详细]
千福山风景区
  千福山,位于广灵县城西北三公里处,属九华山一峰,北依群山,南临壶水,海拔1254米,是县城遮寒避暑是天然屏障。登峰眺望,广灵盆地山川尽收眼底,身临其境,疑入画中,令人心旷神怡。为县内宗教名山。千福山峰顶庙宇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共有各类殿宇70余间,主殿有“北岳行宫”、“九仙元君祠”和广灵古代“八景”之一的“千福晓钟”钟楼,峰顶庙宇脚下前方开阔地,面对正山门建有戏楼,每年“娘娘圣诞日”四路八方居民男女云集于此,举行一年一度的千福山庙会,朝山者看戏者络绎不绝,蔚为壮观。千福山庙宇毁于1966年,庙宇内外古树木花草亦遭破坏。现存碑林为县级文物保护。1998年以来,已有民间志愿者自发组织,在原基础上进行恢复建设,通往山顶道路正在开通。千福山四周均有开阔地相围,俗称“洼”,东为鞍山洼,西为王后洼,北为……[详细]
215、千佛岭
千佛岭
  千佛岭位于千佛岭乡龙嘴村西南,分为上寺、下市、后寺:附近有古遗迹老君殿、孙膑寨,天然形成的北风洞、有碑刻记载。千佛岭为恒山支脉,在天峰岭正南偏西约25公里处。这里,一个个清秀多姿的孤峰排列有致,一丛丛吐翠滴玉的松柏遍布山谷,一片片奇花异草披满峰头崖畔,珍禽鸣唱林间枝头,异兽出没不定。既是北国风光,又融江南景色,真可谓一处得天独厚的人间仙境。岭上乌龟石、骆驼石等奇迹生动有趣。阴雨天云飘峰际,雾绕千岭,景象尤美。放眼望去,千佛岭南峰,酷似华山仙人掌,连绵起伏的鸡冠岩,又像衡山祝融峰;西面的尖石梁则如泰山玉皇顶;回身北望,直指天际的孙膑寨、庞涓岭,云雾中忽隐忽现,分明是黄山云峰的再现。千佛岭顶上有一块天然磐石,上面建有一座7米多高的仿木小砖塔,刻着“千佛宝塔”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塔为四层实心楼阁式……[详细]
青擅自然保护区
  青擅自然保护区位于县境西南三楼乡牛邦口、花塔西村附近。总面积2.54万亩。该区属太行山系五台山文系。区内山峦重叠,青檀树生长集中,核心林区面积达0.9万亩。密度每亩30--110株,单株最高4.5米,胸径最粗10厘米,树龄在10--30年。该区周围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三楼河贯穿区内,河西岸有保存完整的明代长城和敌楼,还有穷水长流的红沙岭隧洞。花塔村是大同市境内海拔最低的地方,海拔558米,四面环山,河水绕 村,春秋两季鸟语花香,山清水秀,景色秀丽,故称之为“塞外江南”。1993年2月该区被山西省政府批准为灵丘青檀自然保护区。 ……[详细]
大同清真大寺
  大同清真大寺座落在大同城内大西街九楼巷,寺院西向,建筑古朴。门额用汉文雕塑。全寺占地20余亩,面积呈长方形。从寺门到礼拜寺形成一个下坡。全寺院布局紧凑,结构严谨,洁净肃穆。中轴线上有正门、十字穿心楼阁、石桥、礼拜殿,轴线左右有配房、沐浴室等。主体建筑由四组殿堂毗连而成,前为卷棚式抱厦,后为歇山顶和硬山顶两组大厦,最后一组则为卷棚顶和圆攒尖顶的混合结构。整个建筑外形檐牙起伏,富于变化,既保持着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风格,又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据记载,该寺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距今有1200年的历史。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遗物。据清乾隆七年(1742)重立《敕建清真寺碑》记载,该寺建于唐贞观二年(628),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遗物。在清真大寺的西院内尚有清真女寺。大同清真寺原占地2000多平方米,由于……[详细]
沙梁坡汉墓群
  沙梁坡汉墓群沙梁坡汉墓群(第六批国保)时代:汉地址:天镇县南河堡乡季冯夭村东南大同市天镇县沙梁坡汉墓群,位于天镇县城南5公里处的冯家夭村东南沙梁坡上,现存有封士的汉代将士墓43座。经测定,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为东汉时期戍边将士墓地。分布范围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封土堆一般高为5至8米,周长约为50 至90米。全部由黄土堆夯垒而成。大大小小的墓葬散落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土坡上,墓葬之间的距离近30多米,远的三五公里,错落有致,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墓群。 汉墓群为南北向分布,东西向排列。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2.5公里,现存地层表面可见的汉墓有41冢,高8——12米不等,周长50——90米,1978年洪水冲出汉墓一座,棺木经C14年代测定:(BP)2340±100年,并出土东汉草叶纹铜……[详细]
荆庄大云寺大雄宝殿
  荆庄大云寺大雄宝殿荆庄大云寺大雄宝殿(第五批国保)时代:金地址:浑源县荆庄乡荆庄村原名大云禅寺。据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浑源县志》载:“大云寺旧志大云禅寺二,一在城西南四十里龙山为上院,一在城西荆庄为下院,胥元魏时建”,由此可知大云寺的创建年代应在北魏后期。寺院原规模宏敞,现仅存大雄宝殿三楹,为金代遗构。元、明、清均有修葺。寺坐北朝南,共由三进院落组成。现仅存大雄宝殿。大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殿前设小型月台。檐下斗栱古朴,明间设补间铺作两朵,次间补间铺作一朵,与柱头铺作形制相同,皆四铺作单抄计心造。殿内采用减柱造。梁架结构为彻上露明造,四椽栿通檐用二柱,平梁上用蜀柱、大叉手、合沓、栌斗、脊枋、承托脊槫。殿内东、西、南三壁存有壁画80余平方米,为明代作品。……[详细]
  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第六批国保)时代:民国地址:大同市西郊西岩山下的五周川学校前身是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大同中学堂”,此后校址校名几经变迁。1913年,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正式创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改名为“山西省立大同中学校”,1972年改为“大同师范学校”一直沿用至今。建筑坐北朝南,校门由八根方形砖柱组合而成,形成正门和侧门。进入校门后是一字形办公楼,为单层建筑,正面楼外有半出檐的中式廊柱雨棚。办公楼后20多米处便是富丽堂皇的大礼堂,其平面布局构图俨然一头头朝北方的巨型卧象。礼堂后面是12个独立的教室,位于校园中央,南北各4个,东西各2个,形成一个方阵。此外,还有开阔的校园和操场。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的建筑,既保留了我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又吸收了……[详细]

缂侇噮妫稢P濠㈣鎷�13001937闁告瑱鎷� 缂侇喓鍊曢崣鏇犵磾閹存繄鏆斿璁规嫹 44010602000422闁告瑱鎷�

闁稿繐鍘栫花顒勫箣閹存粍绮�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 缂傚啯鍨归悵顖炲触閸粎绋� 闁瑰瓨鍨奸々锔界瑹濞戞锟�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柨娑虫嫹 QQ闁挎冻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