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萧向荣故居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石扇镇新东村。萧向荣故居“双桂第”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坐西向东,为三堂四横一围屋式客家围屋建筑,占地面积约35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20平方米。2016年至2018年,石扇镇共计投入145万元对萧向荣故居及部分纪念设施进行修缮、建设。2021年4月,石扇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投入482万元启动了萧向荣故居修缮及周边环境提升工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故居中路、左右一杠横屋、后围屋整体进行修缮,并整体提升修缮周边基础设施石扇镇正积极谋划在故居内进行萧向荣生平事迹的布展项目,着力将萧向荣故居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擦亮‘中将故里’红色招牌,通过红色文化振兴助推石扇乡村振兴。 2021年以来,石扇镇投入480万元保护修缮萧……
[详细] 罗明故居“兰瑞传芳”位于广东省大埔县,始建于清同治九年即公元1807年,为上下堂布局,土木结构,占地面积552平方米,建筑面积432平方米,是大埔县重点保护的特色民居之一。2010年初,大埔县多方筹资30多万元,按照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对罗明故居进行全面修缮,使之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特色民居建筑的旅游景点。罗明故居坐南向北,门前小溪流水淙淙、果林从立,屋后风围林茂密,是一处恬静的住所。门楼联曰百忍传家无别法,一经教子有余荣,门楼内侧用釉下彩青瓷片贴画公忍两字,厨房联曰养亲宜视膳,教子要攻书,这些都体现了客家先人诗礼传家的精神。屋内两旁厢房屏风雕饰缠枝莲、牡丹花、梅竹等图案,屋内穿梁斗拱,屋顶飞檐饰鲤鱼吐草图案及彩瓷片装饰花草金鱼等图案,象征年年有余。屋内天井用鹅卵石铺设精美的图案。201……
[详细] “风围水口碑”摩崖石刻位于五华县双华镇军营村碑石门。全名为《廉明太爷丁奉道审详给风围水口碑》,刻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孟春,高2.58、宽1.05米,全文共566字,字体古劲,笔划清晰,除题名横排阴刻外,余皆直排阴刻。上下两端还刻有别致的花草飘带装饰图案。石刻主要内容记述清代乾隆年间,“武生冯武元藉前朝废契,影占官山,盗卖荷树凹风围树木”,与丰顺县奸商勾结,“越境取木烧炭,得银分肥”,经长乐县(今五华)县令丁履仁“当堂查讯”明白后,下令严禁丰顺、长乐两县交界处的“军营、荷树凹、崩塘、禾田水、上下磜及该乡等处风围水口树木”,任何人都不得“擅卖擅买,强砍烧炭”,“借采废碑滋事”。石刻明示:“如敢故违蔑视碑石,立即指名禀赴本县以凭差拿,严惩详究”,“倘地甲容隐不报,一并究处不贷”。通乡据长乐……
[详细] 黄香铁宅(故居)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蕉城镇陂角村,称“识字耕田之舍”,又名“铁耕楼”。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西南向东北。为四横两层走马楼杠式布局,总面阔29.8米,总进深32.5米,占地面积约969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64平方米。沙灰夹石垒墙、拱劵式通廊。大门正面上方题“识字耕田之舍”,两侧楹联:“广厦万间初成此屋;汪波千顷长绕吾庐”。第一横为硬山顶,第二、三横为悬山顶。第一、二横屋之间左边开一侧大门;第二、三横屋之间左边同样开有侧大门,上方题“榖诒”,两侧楹联“汲井添炊梧子饭;联云重起稻孙楼”。第四横屋为杂屋。二层结构形同一层,内容有所不同,青砖柱多柱支撑形成通廊,抬梁式木质梁架,木质挑、楼板,砖墙和木质护栏。对于整合、挖掘和利用蕉岭县的历史人文资源,该建筑具有一定价值。2014年1月被梅……
[详细] 龙岩寺位于离梅城70公里的隆文镇岩前乡。寺筑于天然岩洞--龙牙岩洞中,故又名“龙牙寺”。相传为明万历初年,由一高僧所建。距今已有400年。岩洞高约12米,宽约20余米,深达50米。走进岩洞,迎面是佛殿。中间塑有“三宝大佛”及诸佛像;两边岩壁,依高低之状,塑观音行天及十八罗汉,神情各异,栩栩如生。龙牙岩洞顶、洞壁由石灰岩冲刷自然形成的景物甚多:有观音坐莲、金猴凌空、仙人出洞、鹦鹉含花、石柳垂丝、乳泉长滴等天然雕塑奇观。尤为奇特的是“天窗高照”:阳光从洞顶一个小洞穿进,洞外的蓝天彩云、绿树花影历历在目。但是,不管洞外斗雨倾盆,却是滴水不入洞中,此中奥秘,耐人寻思。地址:广东梅州市梅县类型:古迹寺庙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门票信息:门市价:10.0元……
[详细] 东山书院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城东山状元桥畔,是广东名校——东山中学的前身。梅州东山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为当时嘉应(今梅州)知州王者辅任内所建,距今已有二百六十余年历史。建筑占地1642平方米,建筑面积2655.5平方米。书院由主体建筑大门楼,前堂、中堂、后进共三重,两横栋屋组成。东山书院是梅州古老的书院之一,由王者辅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创建,已漫越了二百六十多个春秋。东山书院为“三进二横”的建筑结构,其前吸周溪水之清新,后袭东山岌之灵秀,邻傍状元桥之重彩。乾隆年间,梅城境内共建有九间书院,城中有四,即培风书院、东山书院、崇实书院和周溪书院。如今梅城仅存东山书院。从古老的书院到现在的东山中学,一脉相承,弦歌不绝。是梅州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东山书院脉承着嘉应州弥足珍贵的……
[详细] 中共华南分局五级党委旧址(晋寿楼)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青溪镇桃林村大塘背,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南向北,土木结构,悬山式山墙,面宽15.1米,进深13.9米,占地面积约210平方米,为二进二廊房四合院式楼房,楼高二层,面阔五开间,共有40个房间。1949年7月,国民党胡琏兵残部被人民解放军追击,流窜南下,进犯兴、梅、埔。中共华南分局联合广东省委、闽粤赣边区党委、梅州地委、大埔县委等五级党委,在青溪桃林大塘背、按湖等地指挥部队保卫夏收,截击国民党南逃残部。当时晋寿楼作为作战指挥部,华南分局书记方方、边区党委书记魏金水,司令员刘永生等领导在此发出战斗号令,指挥消灭敌人。该旧址对研究大埔县革命斗争史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1991年4月,大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7月,梅州市人……
[详细] 张民达故居位于梅县桃尧镇石螺岗村。故居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65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平面为“凸”字形。混凝土框架结构,底层及二层均有阳台式回廊,正面为券廊。大厅正面设置木楼梯,靠后壁处上三分一高后分左右梯登楼。大厅两侧为房间,左右对称,布局相同。故居依山而建,环境幽雅。1979年11月维修。张民达(1885━1925年)早年参加同盟会,马来西亚归国华侨,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国粤军的杰出将领。战功显赫。1924年擢升建国第二师师长。1925年2月率部参加第一次东征,4月25日乘船往汕头开会,在潮州湘子桥附近翻船,被洪水溺死,葬于广州。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1958年,中央人民政府授烈士称号。1987年梅县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广东省人民政……
[详细] 刘氏总祠。刘氏总祠位于广东省兴宁市黄陂镇联丰村榕树下,坐东向西,是入粤始祖开七公裔孙于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为纪念祖宗而建筑的祠堂,后又由粤、桂、闽、赣四省族贤合力经二十年时间扩建成具有鲜明客家特色的大总祠。建造之前得明代风水宗师刘伯温指点择地,祠堂为正寅山座向,上、中、下三堂三线三分金之“金蟹游江”风水宝地。祠下裔孙繁衍四海、人才辈出。虽经历三百余年风雨沧桑,至今仍留有镇祠之宝“刘氏总祠”、“状元及第”、“爱敬堂”等石木牌匾。原祠因年岁已久,房舍已是颓垣断瓦,破旧不堪。重修后的刘氏总祠为三堂一围龙结构,门前置禾坪和半月形池塘。大门全部采用花岗石雕刻而成,门额上方悬挂1700年建总祠时留下的“刘氏总祠”、“状元及第”牌匾。其构思彰显“书香门第”。总祠左右两则外墙上镶嵌“为祖先尽孝”……
[详细] 清兴宁两海会馆俗称潮州会馆。位于兴宁市城内河背街,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明清时期,宁江河是水路运输枢纽,上通东江、下达韩江,花舫、渔船、货艇往来熙攘,络绎不绝。西河背一带码头、商店、歌伎院、白汲楼生意兴隆。当年在兴宁经商的潮汕人从潮州等运来材料,由潮州工匠在西河背河滩上建造了具有潮州风格的、秀丽玲珑的潮州会馆。会馆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从正门进去,各进建筑和庭院向纵深依次排列,正厅左右翼以回廊,形成对称式四合院布局。首进墙顶上绘潮州全景壁画两幅。潮州会馆是兴宁古代建筑的艺术精品。同时又是具有纪念意义的革命遗址。1925年3月第一次东征时,东征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曾在这里接见农民运动领导人。大革命时期,这里是县农民协会会址。1985年兴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
[详细] 明五华狮雄山塔位于五华县华城镇塔岗村狮雄山。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守道蔡国炳、署县事通判蒋杞、知县詹子忠等相继主持兴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和民国十五年(1926年)分别作过小修。为楼阁式砖塔,八角九级,高35.5米。塔基须弥座用条石砌筑,每边长5米、底径13.8米。塔身用青砖砌筑,墙厚4米。塔阶为壁内折上式。一至七层设木楼板。各层腰檐用菱角牙砖叠涩出檐。二层出平座。顶置铁铸葫芦形塔刹。塔门额嵌一方长乐县(今五华)知县詹子忠书“万代瞻仰”楷书阴刻题额,上署“万历癸丑端阳”、“金漳詹子忠立”。塔内存两方修塔碑记。清代本县诗人张铁珊曾为此塔题联云:“山作屏,地作毡,月作灯,烟霞作楼阁,雷鼓风箫,长庆升平世界;塔为笔,天为纸,云为墨,河瀚为砚池,日圈星点,乐观大块文章”。明、……
[详细] 中共东江特委党代会旧址位于丰顺县隍镇黄猄半坑胡村。原是村人胡忠文住宅,坐南向北,二进二横土木构筑,有15间房,门埕宽阔,占地面积621平方米。 1929 年6月18-25日,中共东江特委在黄猄半坑胡村召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东江11县代表23名参加。大会改选了东江特委的领导机构,选出了卢济为特委书记,杜式哲为副书记,古大存为审查委员会书记。常委有卢济(兼)、杜式哲(兼)、林国英和后补委员贺遵道、颜汉章、李明光等9人。并成立了东江革命委员会。会议贯彻了中共“六大”及省委第二次扩大会议精神,检阅了东江各县党组织的战斗力。8月1日,中共东江特委向各级党组织通报了东江第二次党代表大会的精神。9月初,委任古大存为特委常委兼东江特委军委书记。 1989年 月丰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辅德堂位于梅州市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为侨商张韶光,又名张舜卿(为红顶商人张弼士的管家)所建,其结构、大小、布局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基本相同。坐东向西,前低后高,三进院落四横屋一围楼,前面平房,后为二层楼房,门坪前左右厢房,屋前有口半月形池塘,总面宽61.2米,总进深58.3米,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中路三开间,三进之间用天井相隔,九个厅,十八个天井。抬梁式构架,墙体承檩,盖阴阳瓦面。大门用石门框,门额上 书-“辅德堂”三字,屋--拱、额枋均有雕花,柱两侧木雕雀替,金柱为六角形柱础,檐柱为圆柱础,该堂木构件雕刻工艺精致。该屋对研究大埔县客家人崇文重教和民居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15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林修明故居位于蕉岭县新铺镇下南山村。建于清末。坐南向北。由外大门、围墙、内禾坪、堂屋、横屋、枕屋等组成,为两堂一横一枕屋布局,通一进五间,总面阔23.5米,总进深29.7米,共计房屋31间,占地面积697.95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532.95平方米。下堂阳刻镏金花鸟、喜、寿等图案木质屏风,屏风上部彩绘“双凤求凰”、“加官进爵”等图案。东、西敞廊抬梁式木质梁架、龙头挑。上堂屋檐下悬挂“五福如意”等图案的木质横屏。枕屋为两层结构,木质楼板、护栏。左、右横屋廊厅抬梁式木质梁架。故居木构件彩绘艺术性高、雕件精美。林修明(1885~1911),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奉命赴广州发动新军起义,次年春节后,参加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2012……
[详细] 五代 梅州 千佛铁塔 位于梅州市东山区千佛塔寺内,铸于南汉大宝八年(965年),塔平面方形,原为七级仿楼阁式铁塔,高4.2米,置于修慧寺,寺毁后于民国初年移建于东山岭上,1994年迁至今址。塔毁后残存第二层塔身,经过多次补修,塔座与首层塔身平面同为不等边八角形,第二层至第七层塔身平面则为四角形,风格截然不同。每层各面饰有竹节角柱,柱头上饰有栌斗,塔檐平滑深出,未见瓦茸之例,微有曲线,转角处檐角起翘明显。首层塔檐饰仰莲瓣,其余则无。各层檐角上均置一蟾蜍作装饰。每层每面均铸有佛像,造像皆屈膝盘坐,脸部造型丰满圆润,服饰简朴,保存了唐代造像风格。塔身铸有佛像1000尊;阴刻铭文铸件1块,铭文有11行,每行11字。该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塔之一。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蓝田书院坐落丰顺县汤坑镇米街尾。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邑绅丁日昌倡建。蓝田书院平面为院落式布局,均为硬山顶,穿斗式梁架,占地面积645平方米。书院正厅为文庙,左为德政祠,右为崇善堂,厢房厅左右各4间。琉璃瓦盖顶,厅房内外檐采用斗栱、方身石柱,檐缀垂莲。大门壁面光滑照人,各类装饰精雕细琢。门额嵌有“蓝田书院”门匾,门旁立有黑色扁体石鼓,并开有两扇侧门,门坪宽阔。据《丰顺县志》载:“同治十年潮州镇方耀拨银5000两置产生息为蓝田书院经常费。”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建为蓝田二等小学堂。民国17年(1928年)将德政祠改为崇善堂,崇善堂改为德政祠。1988年顺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3月24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蓝田书院为第五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中共蕉岭县委第一次代表会旧址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新铺镇尖坑村。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12月,中共蕉岭县第一次代表会在新铺镇尖坑村上赖屋赖汉文家中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30多人,会议选举产生了由7人组成的“中共蕉岭县委”,徐持担任县委书记。旧址建于清末。坐西北向东南。由横屋、天井、大门等组成,为一横一天井布局,总面阔8.30米,总进深19米,共计房屋6间,占地面积158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94平方米。悬山顶、灰瓦面、三合土墙基泥砖墙,前、后、左、右都有门通往屋外;梢间为敞厅,后墙开有小门通往屋后山丘,该厅为当年中共蕉岭县委第一次代表会旧址。该屋记载了革命历史足迹,对于研究蕉岭县革命史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经蕉岭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石寨青云塔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南磜镇石寨村。据《蕉岭县志》记载,建于清嘉庆年间。1998年石寨村村委筹资进行重修。坐东南向西北,平面呈八角形布局,由塔基、塔身组成,高28米,墙厚0.95米,占地面积约130平方米。正立面为拱券式塔门,上方镶嵌阴刻“青云塔”大理石碑。塔基为十六边形,三合土铺面。塔身为七层结构,外墙逐层向上收窄,沙灰夯墙外批荡沙灰,每层开四扇方窗;内均木质楼梯、楼板,第六层楼板三合土铺面,楼梯呈螺旋式上升,第七层塔沿有青砖齿轮状装饰;塔顶施葫芦形塔刹。青云塔最独特之处是整座塔无屋檐,直冲云霄,施工精巧、造形美观,故称“青云塔”。对于研究蕉岭县境内古塔建筑文化和工艺技术具有一定价值。1985年经蕉岭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红四军军部旧址位于丰顺县龙岗乡马图村见龙居。原是饶姓住宅。建于清末。为三进二横四合院式布局的围屋,砖木构筑,占地面积714平方米。1929年10月28日,朱德率领红四军第一、二、三纵队6000多人,从闽西经梅县进入丰顺,开辟革命根据地。军部设在马图村,朱德军长住在见龙居,政治部设在行震楼。红军在此驻札了三天两夜。离开该村时,留下战士110多名,长枪100支,机关枪2挺,追击炮1门,军马20头,帮助当地发展工农武装。后东江特委把这些人员补充了30多名政治干部编成一个特务连,归当地红军领导。现旧址墙壁上仍留有红四军写下的标语。1983年丰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明 大埔 丝纶世美牌坊 位于大埔县茶阳镇大埔中学校门口。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为当时江西按察副使饶相和任中书舍人饶与龄父子进士建。十二柱三间三楼石牌坊,高12.5米、宽4.65米,底有4条横石条作基座,座上立5.3米高的4条正柱,8条附柱。正楼飞檐高翘,有石雕斗栱、屋盖,下雕双龙腾云匾,双面阴刻“恩荣”两字。两旁镶嵌有人物石雕匾6块;枋额正反面分别阴刻“父子进士”、“丝纶世美”;最底层的一条石浮雕,正面双龙戏珠,背面双龙衔花,两端均装饰双龙图案。两次间石枋镌刻有浮雕,右侧双狮滚球、左侧花鸟动物;镶麒麟石雕匾。牌坊结构严谨,造型美观,雕刻工艺精湛,是粤东古建筑石雕艺术珍品。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閻戣姤鍤勯柤鍝ユ暩娴犳氨绱撻崒娆愮グ妞ゆ泦鍥ㄥ亱闁规儳纾弳锔界節闂堟稓澧旀繛宀婁邯閺岋綁顢樿娴滅偤鏌熼搹顐e磩闁诲繐鍟村娲川婵犱胶绻侀梺鍛娗瑰Λ鍕偩闂堟侗鍚嬪璺侯儌閹锋椽姊洪崨濠勭畵閻庢艾鍢插嵄鐟滅増甯楅崐鐢电磼濡や胶鈽夋繛灞傚€楁竟鏇°亹閹烘挾鍘甸梺璇″灡濠㈡ǹ顣块梻浣虹帛閹稿鎮烽埡鍛摕婵炴垶绮庨悿鈧┑顔斤供閸忔稑效濡ゅ懏鈷戞繛鑼额嚙楠炴牠鏌i鐐测偓鍨嚕鐠囨祴妲堟俊顖氬悑濞堟洟鏌f惔顖滅У闁稿瀚伴、鏃堟晸閿燂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