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旅游

徐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虺城月照井为明代古建,位于徐州市丰县范楼镇虺城村丁道尚家东南角。位于丰县东南,黄河故道以北,系黄河决口后形成的冲积平原,西高东低。堤南为废黄河滩淤的青沙地和淤地,地势高,易旱;堤北为碱地,地势低,易涝。黄河北堤和郑集南支河在境内为东西走向,丰徐公路南线从其北部通过以农为主,兼搞工副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红芋、棉花等。“月照井”在村内,村周边是河流、农田,植物生长茂盛,村里池塘较多,水源充足。村里住有百余户村民,丁氏家族居多,居住条件多楼房、瓦房、四合院,村级公路畅通。据说是商汤时期左相仲虺,在此地封王建城,虺城当时占地五公顷,城内有亭台楼阁,水榭洞天;寺院神塔,幽雅庭院;五行八业,一应俱全,俨然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东有一井,传说每花甲一周(60年),月光便可直射井底一次,人称……[详细]
  窑湾镇中宁街31号民居位于江苏省新沂市西南边缘,京杭大运河及骆马湖交汇处;与宿迁、睢宁、邳州三市县相连。窑湾历史悠久,据史籍记载,窑湾镇所处之地为东周时钟吾国辖地,唐朝已建镇,始为隅头镇,隶属宿迁,清康熙七年(1668年)毁于郯城大地震,后在大运河转弯处筑窑烧砖瓦重建,规模较大,故名窑湾。在明清漕运鼎盛时期,窑湾为南北水陆要津,往来船只南达苏杭,北抵京津,工商贸易曾昌盛一时。到民国初期,镇上常驻人口达3万人,流动人口达1.5万人,故一时有“小上海”之称。窑湾镇商号、工厂、作坊360余家,其中不乏著名的当典、槽坊、钱庄、粮行、布庄、客栈。合资企业有中美合资美孚石油公司、中英合资亚西亚石油公司、中法合资五洋百货公司、中英合资鸡蛋清厂等。当时窑湾当典的银票可在中国18个省的定点钱庄兑换现银。镇里有……[详细]
  五孔桥水库建于1955年,1975年在水库上又加筑大坝,坝长655米。2009年又进一步加固,集水面积5.28平方公里,加固后总库容334.53万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的小型水库。……[详细]
  驮篮山二号墓位于驮蓝山东山峰下一号墓的西侧约140米处。1989-1990年发掘,坐北朝南,为楚王后陵墓。二号墓亦为大型横穴式岩洞墓,与一号墓同,有长达30余米自南向北倾斜的宽阔墓道,墓道中填放不规则的大型自然石块加土夯实。墓道凿山落差16米以上,墓道宽4米余,倾斜角度为20度。规模之宏大壮阔在徐州地区已发现和发掘的大型楚王陵墓中非常少见,即使在全国大型竖穴岩洞墓中也颇为鲜见。二号墓与一号墓的结构基本相同,形制风格近似。由墓道、甬道及十一个墓室组成,甬道较一号墓短,长10.58米。以双层双列塞石封堵,由五组二十块,每块长3余米、高宽各1米的塞石相扣严实。塞石为青石质,每块重达12吨,六面打磨光滑。墓内总建筑面积约187平方米。墓室由六个耳室、前堂、后室、侧室、厕间和沐浴室计十一室组成。甬道两……[详细]
  驮篮山一号墓位于驮蓝山西山峰下,1989-1990年发掘,坐北朝南,为大型横穴式岩洞墓,有自南向北倾斜的宽阔墓道,长达30余米,墓道中填放不规则的大型自然石块,再加填碎土夯实,以资牢固。墓道凿山落差16米以上。斜坡墓道宽4米余,倾斜角度为20度,底部及两侧崖壁凿刻平整,规模庞大。一号墓由墓道、甬道及十三个墓室组成,总长约54米,其中甬道以内至墓室长28米。甬道以双层双列塞石封堵,塞石共五组二十块,个个块块相扣严实。塞石为青石质,每块长3余米、高宽各1米,重达12吨,六面打磨光滑。墓内总面积达200平方米,其中以前堂最为高大,高3米余,长9.4米、宽3.7米。前室采用5面坡覆斗形顶。前堂西侧过道中有厕所和沐浴室相对而设,均为平顶。厕所有打磨细致的青石板构件组合而成,包括蹲坑、踏板、靠背、右栏及……[详细]
  驮篮山西汉楚王陵……[详细]
  青山泉村北青龙山南坡青山泉墓群为一处汉代平民墓葬群,位于青山泉镇政府所在地青山泉村北海拔183.3 米的青龙山南坡处,面积约10万平方米。现场可见被盗后暴露在外的墓葬20余处,墓上有小型封土,规模普遍不大,多为竖穴墓或竖穴石椁墓,石椁系石板扣成。陪葬品仅见陶器。……[详细]
  城址位于凤冠山下,清同治《徐州府志》记载:春秋时为吕国,汉代为吕县,明代淹没于黄河水。未经发掘,范围不详。地下4米发现有春秋至汉代文化层。地面无明显遗迹。散见有春秋时期的罐、甗、盆等陶片及汉代绳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修水利,深挖后发现吕城遗址,此地距泗水较近,黄河夺泗入淮后吕城被淹。……[详细]
  1932年春土地革命时期,中共睢宁县委根据中共江苏省委、中共宿迁中心县委的指示,决定在曲头、马浅地区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周斌是这次暴-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暴-动-前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他召开党员会、骨干会、武装训练队员,筹借20余条枪支。油印和书写了大量标语、传单,四处张贴。标语内容有:打倒土豪劣绅,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武装等。4月17日,由周斌、吴鸿基指挥,在曲头小学以开校董事会名义--,将地主梁德中、朱守宏抓起来,发动了“曲头—马浅暴-动-”。暴-动-队员打土豪,分粮食,烧地契,缴枪支。因叛徒告密,遭地主武装袭击,暴-动-失败,队员大部分牺牲。暴-动-后与中共邳县县委红军游击武装会合,改编为红军徐海蚌第二游击大队,周斌任大队长。1932年5月,中共中央军委、中共江苏省委指示,以盱眙……[详细]
  马陵山镇位于新沂市南郊18公里处,西靠著名的省级马陵山旅游风景名胜区,东临古沭河,是古代的南北交通要道。马陵山镇东晋时为司吾县治,1949年为王庄区,2006年更名为马陵山镇。玄庙遗址位于马陵山镇玄庙村东部,紧邻沭河大堤,其西为玄庙老街。玄庙为道教的道观,又名老君庙、玄帝庙,主祀真武大帝(即玄武大帝),故又称真武庙。明清时期,道教信仰流行,全国各地都建有玄庙观,新沂境内还有窑湾镇的玄帝庙。马陵山镇的玄庙建于清代,原有庙宇共分为三进院落,占地约12000平方米。玄庙又称“悬庙”。玄庙村由此得名。该庙在清代十分兴盛,吸引南北僧人来此。民国时期,庙宇尚存,抗战时期该庙被拆除。现遗址仅存水井一口,庙宇房基仍存,遗址上可采集到当时的砖瓦。……[详细]
  徐氏家族墓位于新沂市棋盘镇洪峰村北。原为高大的封土堆,馒首形,占地约300平方米,封土高约3米。墓前有墓碑、石刻等,后被毁坏,现墓前的石刻散落在洪峰村内。该墓地为清朝徐始家族墓。徐氏家族先人祖居古徐国,其疆域在今日郯城、东海以及江淮流域一带,历经夏、商、周三代。《春秋》、《诗经》、《史记》、《水经注》等史籍对徐国均有记载。春秋后期,徐氏家族中有一支迁徙到福建省莆田县,明朝初年,有莆田人氏徐旺寻归故里,定居此地,人丁渐为兴旺,后形成村庄。顺治十四年,徐旺后人徐用锡(字坛长,号鲁南)出生于此。徐用锡自幼即以好学知名,后游学京师,1699年中举人。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聘请他教授几个孙子,并时常同他讨论治学之道。徐用锡为官宦家族,《同治宿迁县志》载:“用锡父,徐尔珍,岁贡生。以子用锡官翰林院侍读封。叔……[详细]
  何山头遗址位于新沂市东北约7公里马陵山山脊北坡的何山头上,地属北沟镇何山头村,海拔约91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3′56〃,北纬34°25′40〃,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约100米,地层(含石器的残坡堆积层)厚1米左右。1984年调查发现石器制作场地,加工的细石器在地表有零星出露,在地层的剖面上也见到一定数量的石制品。出土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68件,器类有刮削器、砍砸器、石片等,制作方法有间接压制法和直接打击法两种,其中细小石器占有很大比例。细石器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石器加工工艺,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工艺,一般是指采用间接打击法制成的小型细石核、细石叶和用之进一步加工而成的石器。细石器的出现一般认为是与更新世末期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大迁移有密切联系。一般说来,细石器起源于旧石器时……[详细]
  石庄王氏宅坐北朝南,南北二进院落,四合院布局,现仅有位于北侧的主房得以保存。此房东西长16.8米,南北宽6.4 米,墙体厚0.5 米,青石砌基,硬山顶,青砖黛瓦。南墙开设有对称的一门四窗,整座建筑风格古朴雅致。该民居为王培新家祖传老房,王家祖上为当地一富户。……[详细]
  徐州东风桥……[详细]
  侯集村井位于大庙镇侯集村南,推测为清代。井口原长、宽各1 米左右,井内壁为圆形,直径约2 米左右。……[详细]
  大庙村大庙古建筑……[详细]
  大庙村吴家楼……[详细]
  云龙山吴迈题刻位于云龙山第一节山峰的西坡,刻在峭崖高处,经风雨剥蚀字迹有些模糊,为爱国人士吴迈的题词。 题词为:“西楚号霸国,子弟夙称雄。何不奋余烈,直捣海天东!落款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冬宣”。“ 民国二十年为宣传抗日救国至此纪念,余江吴迈题并书”。吴迈(1885—1936 年),江西余江县人,前清秀才,民国时曾为上海著名律师。抗战爆发后奔走各地宣传抗日,他热情-于山水名胜,在多处留有爱国、抗日的题诗、题词,以此激励同胞们的抗日志气。云龙山吴迈题刻便是在“九一八”事变后,吴迈北上宣传抗日,过徐州云龙山,题写此诗并刻于石壁上的。词中内涵深意,既表现“西楚之地”一方乡土的人文气概,又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抗击日寇的雄心和斗志。……[详细]
  小平山汉墓位于小平山的顶部,规模较小。为石坑竖穴洞室墓,封土基本不存,竖穴位于一侧,长方形,四壁较直,内填以红粘土,夹杂有大量碎石子。洞室开凿于竖穴的一侧,亦呈长方形,内葬有人。由于被盗,墓葬内出土物很少,主要有铜镜、带钩等。墓葬的时代为西汉晚期,等级不是太高。……[详细]
  王一魁墓碑位于薛桥村一王姓家内,在一间屋内保存。碑保存较好,碑身长1.858米,宽0.698米,厚0.26米。碑文为王开孚撰写,张伯英书,曲阜刘保忠镌刻。碑原断为两截,后经过拼接,保持原状。碑正、背两面均有字,正面由于碑压着地面,内容无法窥见,背面记述王氏一生事迹。根据王氏后人讲,碑为王一魁墓碑,原立于田野中墓前,文革时推倒断为两半,后王氏后人将碑运至家院内保存。……[详细]

缂傚倸鍊搁崐椋庢閿熺姴闂い鏂挎濞戞氨鐭欐い銏f硾閳规垿鎮╅鑲╀紘濡炪倖姊归崝娆撶嵁韫囨稒鏅搁柨鐕傛嫹13001937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敓鐘冲仭闂侇剙绉寸粻顖炴煥閻曞倹瀚� 缂傚倸鍊搁崐椋庢閿熺姴绐楅柟鎹愵嚙绾惧綊鏌¢崶銉ョ仼闁活厽顨婇弻锟犲炊閳轰絿銉х棯妤e啰鐣洪柡宀€鍠撻埀顒佺⊕宀h法绮诲鈧弻锟犲幢濡崵鍙嗗銈庡弨濞夋洟骞忕€n剚鍠嗛柛鏇ㄥ亽娴硷拷 44010602000422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敓鐘冲仭闂侇剙绉寸粻顖炴煥閻曞倹瀚�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胶绮崝娆忕暦閵忋倕鍐€妞ゆ劑鍎卞皬婵$偑鍊栫敮鎺斺偓姘煎墰缁鏁愭径瀣幍闁诲孩绋掑玻鍧楁儗鐎n剛纾兼い鏇炴鐎氾拷 闂傚倸鍊峰ù鍥ㄧ珶閸喆浠堢紒瀣儥濞兼牕鈹戦悩宕囶暡闁绘帡绠栭弻鐔虹磼閵忕姵鐏堝┑鈽嗗亝閿曘垽寮婚敐澶嬪亜缂佸顑欏Λ鍡欑磼缂併垹骞愰柛瀣舵嫹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胶绮崝妤冨垝閺冨牊鍊婚柤鎭掑劚閸撶懓鈹戞幊閸婃捇鎳楅崼鏇熷仧闁割偅娲橀悡鐔镐繆閵堝倸浜鹃梺缁橆殔閿曨亪鏁愰悙鐑樻櫢闁跨噦鎷� 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鐤い鏍仜閸ㄥ倻鎲搁悧鍫濈瑲闁稿鍠愰妵鍕冀椤愵澀绮堕柣鐔哥懕缁犳捇寮诲☉銏╂晝闁挎繂娲ㄩ悡鍌滅磽娴e壊鍎滈柟鍑ゆ嫹 闂傚倸鍊烽懗鍫曞箠閹剧粯鍋ら柕濞炬櫅閸ㄥ倸鈹戦崒娑欏仩闁逞屽墮閹虫﹢寮崒鐐村仼鐎光偓閳ь剟骞婂┑鍡忔斀闁绘劖娼欓悘锔姐亜閺囧棗娲﹂弲鎼佹煥閻曞倹瀚�
闂傚倸鍊峰ù鍥ㄧ珶閸喆浠堢紒瀣儥濞兼牕鈹戦悩宕囶暡闁绘帡绠栭弻鐔虹磼閵忕姵鐏堢紓浣哄缂嶄線寮婚悢琛″亾濞戞瑡缂氶柣顓烆儑缁辨帡顢氶崱娆戞殼闂佸搫琚崝宀勫煡婢舵劖鎯炴い鎰╁焺娴硷拷 QQ闂傚倸鍊烽悞锔锯偓绗涘洤绀冨┑鐘宠壘缁狀垶鏌ㄩ悤鍌涘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