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旅游

徐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2000年,在国际商厦基建工程中发现,面积 ,自商周至明清各时期文化地层明显,遗迹众多,其中尤以明代遗址及出土遗物最具代表性。明代遗迹主要为居住遗址及道路、水井、作坊、庙宇等。在遗址中发掘清理出当时道路长20余米,宽约10米,南北走向,全部用青石板铺成,中间略高是规整的大石块,两侧较低的为平整的碎石。整个道路铺设的十分规整,由于常年的踩踏,石板非常光滑。沿街清理出了许多房址,发现房屋40余间,有官署、民居、店铺、作坊等。均石砌基础,上砌青砖,房屋或大或小,既互相连接,又有相对独立的单元,官署和有财力者屋内铺砖或木地板。房屋有卧室、灶间、牲畜圈棚等一应俱全。遗址内还出土有许多生活用具,诸如桌子、大缸,以及勺子、筷子、蒜臼、铲子、铁刀等做饭用具,还有麻鞋、祭器、棋子、骨簪、梳子、篦子、……[详细]
  金地商都地下城遗址于2002年1月发掘,位于市古彭广场北100米。遗址南北长150、东西长125米,面积约18750平方米。遗址文化层较厚,总深度约12米,遗址4米以上为明末黄河淤泥层及明清文化层淤积,黄河淤泥层以下分别是明、宋元、唐、南北朝及两汉时期的堆积,两汉文化层下发现少量商周时期的遗物。各期文化层相对较为明显,内涵丰富,遗迹众多,明代遗迹主要为居住遗址及道路、水井、作坊、庙宇等。宋元时期遗迹发现相对较少,主要有建筑基址及水井等。隋唐地层的遗迹主要有夯土高台、砖井及砖砌水池。出土遗物主要以生活用陶瓷器为主,另外还有“开元通宝”钱币、铜盆、石球、三彩俑片、铁臼等。南北朝时期,徐州便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虽然战乱不断,南北文化交流却日益频繁,社会经济较为繁荣。此次金地商都徐州古城遗址的发掘恰……[详细]
  黄河故道由西北向东南穿过徐州老城区,在市内的流程约有7公里。黄河从金明昌五年(1194)黄河夺泗入淮,到1855年黄河最后一次改道,黄水在徐州城下流经有600 多年,特别是明清两代,黄河经常泛滥决口,历代都非常重视黄河堤坝的修筑。市内现存的一段护河堤遗迹平均高出河底平面6米左右,两岸全部是石料护坡,现存鸡咀坝一段石堤,堤顶宽约30米。这些石护堤为清乾隆年间修建的,乾隆以前的故黄河护堤多为夯土而成。乾隆六下江南,有四次来徐州,目的就是考察黄河水情以及河防工程。那个时候黄河还未北移,流经徐州。乾隆二十一年,黄河在徐州孙家集决口,徐属各地均遭水灾。次年四月乾隆南巡,虽在江南,却乘船北上至宿迁顺河码头,登陆徐州视察水灾。加固增筑黄河石堤,解除水患对徐州城的威胁。并在徐州城北门外设立测水标志,监视黄河……[详细]
  赵氏家族墓位于赵家庄赵氏家族墓地中,现存完整碑1通,残碑2通,拴马桩柱石柱1个。据赵氏后人讲,碑为赵氏15世祖墓碑,碑上方书“本□百世”,中间竖向书“皇清待赠显祖赵二公之墓”,下款书“乾隆四十三年二月□旦”。西南侧有2通残碑体,横卧地上,字迹不清,一通碑上有“赵氏宗支土图”等字样,推测为石刻赵氏族谱;另一通碑上刻“赵氏补……碑铭”字样;旁有一保存完好的拴马桩石柱,高约1米。……[详细]
周南故居
  周南,解放初期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故居琵琶街道办事处李沃社区居委会中山北路西侧,坐北朝南,大门朝东,由正房、西厢房、过道房组成,墙体青石筑砌,小瓦覆顶,斜坡屋顶,硬山脊,屋脊上饰有梅花云燕。现房屋由李沃村委会租给当地医院使用,房屋外观保持原貌,内部经过局部改造。……[详细]
66、慈济庵
  慈济庵,又名五毒庙,供地藏菩萨。位于徐州市故黄河东岸,鼓楼区大坝头地藏里。始建于明朝天启四年(公元 年),后因黄河水泛滥被淹没。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重建。现存大殿三间,砖木结构,抱柱擎廊,小瓦覆顶,清水脊。殿内有《重建慈济庵碑记》三方,碑文记载:慈济庵者,前明霍夫人之香火院也,因岁久风雨摧残兼之黄河水之淤没,仅有一阁巍然独存。庵主兆瑞持疏募化。有刘门张氏等同心乐助,以次增修矣。落款为清乾隆二十七年菊月(九月)。院内存有明代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的遗物莲花石幢一座、供施主放生用的石雕莲花池一处、陨石一块。抗战期间徐州沦陷,莲花池被日寇偷运日本,石幢因百姓埋入地下,得以幸存。此外院内还存有无年可考的红叶古树一株,现仍古朴挺立,红颜映目。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慈济庵古刹……[详细]
  大黄山烈士陵园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有烈士陵园及烈士墓地。2008年重修,陵园坐西朝东,依山而建,陵园门镌刻“发扬先烈精神,开创四化伟业”字样。陵西矗立着镌刻有“先烈精神,光照日月”的纪念碑。用大理石从新铺设了陵园内的甬道、纪念碑廊等。修缮围墙,并对陵园进行绿化。对安葬在这里的顾永田等17位革命烈士墓冢从新进行整修,2008年清明节前从新对外开放,年接待清明祭扫3000余人次,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安葬着顾永田等17位革命烈士,他们均为徐州大黄山籍人。他们是徐州大黄山籍山西文水县抗日政府县长、抗日英雄顾永田烈士、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权士成烈士、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阎会堂、刘桂清、刘进、权启厚、张永智、王良臣、张绪山、吕文财、胡宪坤烈士、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孙茂松、王金阳、佟大坤、烈士、社……[详细]
  西朱村任氏宅于清代始建,具体年代不详。坐北朝南,大门朝东,平面呈“田”字型,院东、西、南、北四周均为房屋,宽34.8米,长36米左右,四角原有四个角楼,后被拆除。现有8座31间房屋。“田”字型中间纵横的房屋已拆除,仅剩北侧南北向房屋一处3间。房屋均为青石墙体,黛瓦覆顶,保存较好。“田”字中间的东西向房屋为客厅,两侧南屋为私塾。两座正房之间有炮楼一座,上部分墙体为青砖,下部墙体为青石。……[详细]
  20世纪50年代后期,当地在开挖水渠时,在地表以下发现有条石,可能为墓石,墓葬应为条石砌建的东汉墓葬。目前现场为农田菜地,地势平坦,南侧靠近陇海铁路,已看不到墓葬的痕迹。但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墓葬的主体还应该在原地地下。……[详细]
  方山墓葬位于方山的山顶和山坡,修建蟠桃老年公寓时发现。墓葬均为石坑竖穴墓,墓上封土大多被破坏,竖穴内填以夯土。多数在墓底放置棺椁,少量开凿有洞室,内置棺椁。既有夫妻同穴合葬,也有夫妻异穴合葬。墓葬多被盗掘,陪葬品出土较少,以陶器为主,组合为鼎、盒、壶、钫,从墓葬的形制、陪葬品等来看,墓葬的时代为西汉中晚期,此处应为一家族墓地。……[详细]
  东凤凰山南墓群位于大湖村东凤凰山南坡下,均为石坑竖穴墓。墓葬规模均为较小的单人葬,较密集,竖穴内填夯土。墓葬均位于采石坑内或断崖边缘,全部被盗,有的在墓葬边盗出的土中看到有人骨。墓葬时代为西汉,墓主身份很低。从附近地形看,周围还应该有相当数量的墓葬。……[详细]
  三官庙墓葬位于山头的顶部,为凤凰山向东延伸最东的一个山头。共发现墓葬2座,均为石坑竖穴墓,东西并列,上部有封土。都已被盗掘,竖穴基本上已全部暴露,口部垒砌石块,竖穴内填夯土。墓葬时代应为西汉早中期,较山下墓葬相对为早,墓主身份也相对为高。……[详细]
  墓群位于大黄山主山头西坡下,许多墓葬因水泥厂取土而暴露。在山坡上有多座墓葬,均为砖室墓或砖石结构墓葬,墓砖较小,发现有“五铢”钱币及陶器碎片等。墓葬时代应为东汉,墓葬规格较低。……[详细]
  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庙镇沈店村北沈店北为一座独立的山头,墓群位于山的南麓及东麓,既有西汉的石坑竖穴墓,也有东汉的砖室墓。竖穴墓的规模一般较小,应为单人葬,竖穴内填夯实的红粘土。砖室墓主要位于山东麓,长方形砖砌墙,楔形转券顶。……[详细]
  下淀墓地位于市区,基本上都被现代建筑物覆盖。1992年,在下淀路西端开挖下水道时曾发现过两座石椁墓,相距很近,墓主人可能为夫妻。墓坑较浅,出土物很少,墓主人的身份不高。另外,在大庆路西侧的基建工程中也曾经发现过已被破坏的东汉砖室墓。该墓所在的位置是一平缓的小山包,这一带应为两汉时期小型墓群。……[详细]
  在李窝村北小山顶部的一个圆形水塔旁,村民们发现一处洞口,徐州博物馆考古人员遂对此进行了勘察。该处为一墓葬的盗坑,墓葬已坍塌,墓壁已露出,内填红土。该墓规模较大,为一石室竖穴墓。墓0-土随葬品有铜矛、铜剑、陶俑等。出土的陶俑均为双手执兵俑,这些执兵俑的造型与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双手执兵俑相近,但李窝出土陶俑的造型又与徐州地区出土的陶俑的造型不尽相同,有其独特的特征,如身体比例失调,表现为上身较长,下身偏短。从该墓的墓葬形制及所出土的随葬品上看,该墓主人身份较高。李窝村北山山坡上还分布有许多汉代的小型墓葬,这里应为汉代时期的一处墓地。分布比较集中的多为西汉石棺墓,墓葬类型有石坑石棺墓和土坑石棺墓,出土器物多以陶器为主和一些随葬的明器。从墓葬规格简陋,随葬品少上看,这些墓葬应为平民墓葬。……[详细]
  碧螺山位于徐州市金山桥开发区石桥村南面面,海拔58米,东南距东洞山楚王墓约35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有墓葬数十座。1998-2000 年清理墓葬9座,均为石坑竖穴墓道洞室结构,葬具及随葬品均置于棺内。其中5号墓规模较大,最具代表性。5号墓竖穴南北长3米,东西宽1.4米,深4.5米,由竖穴墓道和洞室两部分组成,平顶。墓道为长方形竖井式,长3、宽1.45、深4.5米。內填黄色夯土,夯土内间隔放置5层石板。洞室位于竖穴墓道的西侧和北侧,平面呈曲尺形,高1.75米,平顶,石壁较粗糙。整个洞室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洞室宽3.55米,略呈龛状,其内放置有铜器、陶器、釉陶器等随葬品。南部洞室放置棺木,已朽。从残存的漆皮及棺内的陪葬品看,为东西并列放置的双棺。两棺间距0.49米,棺外原髹红漆。墓主周围发……[详细]
上山村红旗渠
  上山村红旗渠于20世纪70年代修建。渠南北走向,北高南低,北宽南窄,渠首在北,向南引水。渠残长300余米,青石彻筑。渠分上下两层引水渠道,桥梁式结构,上部为引水漕,下部为渠体,以跨孔桥形式支撑。上层渠道约有19个跨孔,为三孔单跨桥形式,下层因加固部分桥孔进行了封堵。桥孔跨度约为10米。渠道南侧因工程建设需要被拆除。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徐州境内建有7座“红旗渠”, 大庙镇上山村红旗渠为其中之一。徐州“红旗渠”的建设,是受到当时河南林县红旗渠的影响,同时为了解决吃水和灌溉问题,当时市、县以及公社的领导、技术人员赴林县参观考察后,开始在铜山县境内的山区兴建这种被称为“红旗渠”的水渠。红旗渠在建筑结构上采用了古罗马水道的建造技术,全部用料石砌筑,整体由券柱,券顶,水槽三大部分组成。券柱增加……[详细]
西贺村翻水站
  西贺村翻水站始建于1978年,位于经济开发区长安大道,南连汉源大道,北接G104国道西侧,由翻水站房和引水渠构成,全部青石垒砌。站房两层,一层深入河中,二层为一间房屋,门朝东,石栏杆防护,房顶为平顶。门前石栏杆上刻五角星和“大干快上”、“抓纲治国”、“西贺村翻水站,人民公社1978年建造”等字样。引水渠南北走向,残长240 米,桥梁式结构,上部为渠道,下部以跨孔桥形式支撑,在拱圈两肩各设有二个跨度不等的腹拱,承拱石柱为六角形,自下而上收窄分为三种尺寸。上、下两层桥孔残存各17 个,大部分为跨三孔桥孔,少量为单孔跨桥孔,桥孔跨度约为10米。下层为敞肩拱。后渠道北侧被拆除。翻水站,在当年也被称为红旗渠,为一处水利工程,它的建造全部用条形青石砌成,没有一点钢筋和水泥。望柱上刻的的五角星和“大干快上……[详细]
沈店村红旗渠
  沈店村红旗渠始建于1972年,位于大庙镇大湖村委会沈店村北500米,南北走向,总长约1000米,宽约2.5米,由翻水站和引水渠两部分组成。翻水站二层,一层为石彻泵房,旁有石质楼梯;引水渠渠首在南,向北引水,由引桥和引水槽上下两部分组成,引桥落差较大,规模体量不一,分三孔桥和单孔桥两种,三孔桥15 个,跨度10 米左右,单孔桥24 个,跨度3—5米。桥墩上方刻有五角星。该渠南宽北窄,南高北低,整体青石砌筑,水泥勾缝。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徐州境内建有7座“红旗渠”, 大庙镇沈店村红旗渠为其中之一。徐州“红旗渠”的建设,是受到当时河南林县红旗渠的影响,同时为了解决吃水和灌溉问题,当时市、县以及公社的领导、技术人员赴林县参观考察后,开始在铜山县境内的山区兴建这种被称为“红旗渠”的水渠。红旗……[详细]

缂傚倷绶¢崳顔嘉涚粙顢跺┑鐘灱椤旀劙骞忛敓锟�13001937闂備礁鎲¢悷閬嶅箯閿燂拷 缂傚倷绶¢崰鎾诲磹閺囥垹鐭楅柡鍥╁Х绾鹃箖鏌熺€涙ḿ绠橀柡鍡樻煥椤法鎷嬬憴鍕伓 44010602000422闂備礁鎲¢悷閬嶅箯閿燂拷

闂備胶枪缁绘劙宕㈤弽顐ュС妞ゆ帒瀚粻锝夋煙鐎涙ḿ鐭嬬紒顕嗘嫹 闂備浇澹堟ご绋款潖婵犳碍鐒鹃柟缁㈠枛濡﹢鏌i悢绋款棆缁绢厸鍋� 闂備胶枪缁绘劗绮旈悜鑺ュ剹婵°倓鑳堕悵鍫曟煟濡も偓閻楀﹪锝為敓锟� 缂傚倸鍊搁崯顖炲垂瑜版帗鍋熸い鏍仜鐟欙箓鏌涢锝囩煂缂佸鎷� 闂備胶鎳撻悺銊╁垂婵傛悶鈧懘鏁傞悾宀€鎳濆┑鐐村灦椤曆囨晸閿燂拷
闂備浇澹堟ご绋款潖婵犳碍鐒鹃柟缁㈠枛缁狅綁鏌熺€涙ḿ鐭嬬紒顕嗙畵閺屻劌鈽夐搹顐㈩伓 QQ闂備焦瀵ч崘濠氬箯閿燂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