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据清同治《徐州府志》载,康熙六十年(1721)始建为义学,雍正十一年(1733)徐州知府李根云改建为书院。原有宜福堂、紫翠轩、文昌阁、四贤祠、白鹿洞、望湖亭等几十间房舍,著名学者冯煦曾为云龙书院山长,进士王钦霖、刘庠当过教师,其学生韩志正曾当选为孙中山大总统时的中华民国国会议员。著名人物张伯英、徐树铮等曾在此就读。辛亥革命后,书院为战争所破坏,夷为废墟,前后共存182年。遗址内存白鹿洞,1996 年发现乾隆元年(1736)徐州知府李根云手书的“云龙书院”匾额,长1.94 米,宽0.54 米,楷书,字迹浑秀端庄。2014年,云龙书院在原址重建。重建的云龙书院位于云龙山西麓半山坡上,由北向南共有七进院落。中轴线依次建有门头、大门、二门、穿堂、讲堂、文昌阁、宜福堂,均为中国古代重檐式建筑,饰以深红……
[详细] 曹山墓群位于徐州市大龙湖街道办事处曹山。墓葬分布较为稀疏,且规模较小,一般为单室砖墓或砖石混合结构墓。1978年1月潘塘段山村村民在山南坡发现一座墓葬,徐州博物馆随即进行了清理发掘。墓葬为汉代小型砖室墓,出土器物有陶釜、陶猪圈、铜镜、铁刀、铁戟、钢剑、“五铢”、“货泉”钱币等。该墓出土文物中最为重要的是,在人骨架左侧出土的刻有错金铭文的建初二年五十炼钢剑。剑锋稍微残,通长109厘米,剑身长88.5厘米,剑身宽度1.1-3.1厘米。剑把上还有麻织物痕迹,剑原有剑鞘,为苧胎髹漆,已朽附剑上。剑把正面错金铭文一行“建初二年蜀郡西工官王愔造五十炼□□□孙剑□”二十一字,铜剑格上有“直千五百”四字铭文,均为隶书。“建初”为东汉章帝年号,建初二年即公元77年,“蜀郡”是铸造地点,汉代属于益州,也就是今天……
[详细] 佘錡义(1916-1948),四川省苍溪县五里子村人,中共党员,1933 年参加红军,华野二纵十四团团长。抗战娘子关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不下火线,受到嘉奖。解放战争华东益林镇战斗中,他头部负伤仍亲临突破口指挥战斗,打垮了国民党军13次反扑,全歼守军。淮海战役中,率军英勇作战,迫使国民党军孙良诚部投诚。佘锜义烈士是淮海战役中我军牺牲的最高军官。淮海战役打响后,他不留师部,仍随他兼任团长的14团开赴最前线,亲临前沿观察地形,在指挥部队阻击国民党军第七十四军东援时,牺牲在睢宁县附近的马山战场上。佘錡义牺牲后警卫员和幸存的通讯员张成根,从马山战场上把他背下来,因战斗紧张,只好到一个村子找个地方临时把他掩埋。1948年12月1日徐州解放,张震同志安排将佘锜义烈士移葬在现在的云龙山西麓。立碑 “华东野战军……
[详细] 徐州卫遗址,位于市中心大同街南侧,2004年11月至2005年5月徐州博物馆考古部进行发掘。遗址距地表以下4.5米,上面有一层黄河淤泥。发掘面积约为500平方米。共发掘明代房址24间,及汉代水井等重要遗迹。出土遗物主要有铜器、铁器、瓷器、木器、桌案、紫砂器等。在房址内发现大量的冷、热军事武器装备,主要有炮、枪、铁弹、-、弓、刀、剑、盔甲、铁胄等。遗址中还发现有明代徐州卫重建碑,石碑的碑文有“徐州卫镇抚司公厅”,明代天启四年因黄河决口而被淹没。“成化二十年镇抚张茂改建”等记载,为遗址的性质和时代提供了准确的说明。在明代徐州卫重建碑北面三米处的工地上挖掘出的5间明代卫所房址,每间房屋的四周墙壁和门框仍保存完好,墙壁残高2米—3米不等,房屋门前的路面是由青石板铺成,每块青石板长约1米—2.5米,宽……
[详细] 永宁里郭家院位于回龙窝历史街区永宁里4 号,为民国时期郭氏建造。郭氏,生平不详。建筑坐北朝南,大门朝西,由主房(北屋)、配房(南屋)和东厢房组成,主房和南配房各5间,东厢房3间,房屋改造严重,仅南配房能依稀看出原貌。……
[详细] 戏马台位于徐州城南现在的户部山上,海拔69.9米。据说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霸楚王,定都彭城(今徐州),在城南山上构筑高台,观赏士卒操练、赛马,后人称为“戏马台”。东晋公元416年,东晋大将刘裕在此建有台头寺,明代改为三义庙。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徐州知州周焘出资建亭,亭为六边形,重檐琉璃瓦顶,亭内有明万历十一年(1583)徐州户部分司主事姜士昌所立“戏马台”石碑,石碑正面有“戏马台”三个楷书大字为当时徐州兵备右参政莫与齐手书。碑亭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为徐州道段晢重修。由于戏马台作为西楚霸业千古雄风的遗迹吸引无数志士文人登临凭吊,谢灵运、谢瞻、张籍、苏轼、陈师道、贺铸、文天祥、萨都剌、袁枚、阎尔梅等著名政治家及诗人都留下了吟咏戏马台的传世佳作。1987年徐州市人民政府重修戏……
[详细] 王寿鹏其人不详。故居坐东朝西,有院环通,原有正房小楼、门楼和左右配房二十间房。现存正房小楼,二层,六间,砖木结构,二楼木地板保存完好。小楼东墙借用原徐州老城墙,原小瓦覆顶,后换大瓦,楼檐高7.9 米,宽6.2米,长15.2 米,院门和墙保持原状。……
[详细] 彭城路崔氏宅位于户部山西彭城路上。崔家小院坐西朝东,平面为典型的四合院式。原小院有4 进院落,现仅存第三进院。该院由正房、左右厢房、左右配房构成,右配房已拆除。正房、左厢房、左配房均为二层楼,左厢房为绣楼,右厢房为账房。该建筑始建于明末清初,为崔氏族人住宅,现保留的房屋为清末建筑。……
[详细] 永宁里权家院建于1928年,由东西两院组成,中间以墙相隔,东院由过道房、正房组成,过道房及戏院改造严重,原貌不存,主房保存较好,全部为红砖房。主房山墙比屋面高40—50厘米。……
[详细] 徐州汉代采石场遗址位于徐州市南云龙山北坡。2003年在市政建设中发现,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00米,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清理出汉代采石坑68处,其中已采的空坑63处,石坯坑5处。另有刻字1处,石渣坑1处,墓葬2座。现场还发现许多开凿工具及工匠的生活用品等。遗址北部的大部分都已经被建设破坏,南部规划的保护范围面积约700平方米,遗迹分布密集。采石场遗址为露天石坑,当时在开山取石的过程中,工匠们巧妙地利用山石走势、岩石裂隙及山石的纹理等自然条件开采石料。开采的石料长1.2-3米,宽0.7-1.4米。从发掘清理情况分析,采石工艺一是根据山石大小及走势,稍加修整,在周围凿出楔窝,塞以錾、楔等物,敲击取石。一是顺着岩石走向,选择石质较佳处,在长方形石料四周开凿沟槽。达到预定深度后,再从两侧……
[详细] 回龙窝涂家院坐北朝南,原有东、中、西三进院落,现仅存一进院部分建筑。该院大门朝西,平面呈扁四边形,现存的房屋为门道、一进院南厢房、配房、二进院南厢房改动较大,除门道一进院配房屋面为青砖小瓦,其余屋面被改造成现代的红砖瓦。推测为民国时期房屋。……
[详细] 回龙窝苏家院为一处民国时期古建筑,大院坐南朝北,由主房、左右厢房、门楼等组成。主房5 间,墙体完好,屋面经过现代红瓦整修,改动不大;左右厢房改动较大,屋面、墙体均为现代红砖红瓦。……
[详细] 东山寺墓地位于子房山西坡。子房山古称鸡鸣山,山西坡偏北的位置坡度较缓,似山脊,中间局部平坦。在这个相对平坦的区域曾建有纪念“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子房祠。平地西北侧为东山寺,1998年徐州博物馆对此处进行了勘察。此次调查在原子房祠东南侧的位置发现有不少汉代的板瓦、筒瓦碎片,根据徐州汉墓的分布特点及地表情况,在发现瓦片的附近应该有西汉竖穴墓。从该处的地形特点判断,这里应该是一处墓葬群,从发现板瓦、筒瓦等建墓材料上看,墓葬结构较为复杂,墓主的身份也较高。……
[详细] 火神庙建于清代,现仅剩大殿一座,坐北朝南,面宽9.7 米、进深7.8 米、檐高3.76 米、屋顶高6.4 米。大殿三间,石基砖墙,砖雕、山花保存完好,屋内梁架结构,四柱、石础,用材硕大,做工考究,殿前有三层石阶。据附近老人讲,解放后曾翻修三次,但仅是修整屋面、换瓦等,未动墙体和基础。现在为子房山小学所在地。火神庙祭祀的神仙主要是“火德真君”。火神庙也属于道观,在道教众神中,有祭祀五星七曜者,五星指的是岁星(木星)、荧惑星(火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镇星(土星),加上日、月合称七曜。火神是代表五行中“南方火”的神祗,所代表的星宿就是荧惑星历史上建火神庙的多半是基于对火的畏惧,因为过去的建筑多半是木构,极易遭受火灾,建火神庙是希望得到火神庇佑,拜火神,用来镇火,对抗火灾,免火灾的肆虐……
[详细] 子房祠位于徐州城东的子房山,原名鸡鸣山,子房山的命名是为了纪念西汉留侯张良而取意的。子房山建有子房祠,又称留侯庙,原是明代宣德初年平江伯陈瑄所建,清嘉庆年间(1796—1820)徐州道张鼎重修。所建祭祀祠正院坐东向西,两进院落,大殿内原有张良塑像,现存《阳钟碑》等石碑4方;其中一块明末万年少书丹的石碑已经遗失,幸运的是有一张拓片存世,现藏徐州博物馆。祠东原有黄石公庙,祠南原有罗成庙均已不存。1999 年子房祠被拆除,尚存一段垣址。目前子房祠及附近已被改建为子房公园。张良在秦末农民起义时曾为刘邦谋士,相传楚汉战争中张良曾在此以萧声吹散项羽子弟兵,这当然是无可稽考的,但由此传说而得子房山之名。子房祠建成后,也曾为历代名人墨客凭吊咏吟。李白曾写下《经下邳圮桥怀张子房》诗,刻碑立于祠前,清初著名词人……
[详细] 公明东巷民居坐北朝南,位于严家公馆北侧。原为一座民居,解放后修缮改造。但院落整体格局仍保存较好。共有堂屋四间,东厢房三间,西厢房二间,南屋四间。目前院内由三元印刷厂使用。……
[详细] 东甸子墓群位于狮子山乡东甸子团山,面积约1万平方米,约有墓葬10余座。1996年发掘北齐砖室墓2座,两座墓位于团山南麓,东西并列,相距20米。1号墓偏东,墓南向,平面呈凸字形,早年被盗,墓顶塌毁,由甬道和墓室组成。墓口以长方形砖,三顺一丁的砌法封堵,甬道长1.65 米,宽0.9 米,高1.76 米,墓室呈长方形,四壁略弧,长4 米,宽1.6~1.8米,高1.8 米。墓室后部为棺床,葬具已朽。甬道、墓室、棺床均用长方形素面砖人字形铺地。墓壁均用长方形砖三顺一丁垒砌。长方形砖面向墓内的一端多有几何纹图案或几何纹中间夹莲纹。甬道砖券,墓室顶部以楔形砖券砌。2号墓坍塌严重,但从墓葬的结构和形制看与一号墓基本相同。两座墓出土随葬品97件(组),1号墓71件(组),2号墓26件(组)。以陶器、瓷器为主,……
[详细] 津浦、陇海铁路徐州段位于徐州市境内,呈十字型贯穿徐州全境。津浦、陇海铁路为中国南北、东西向的主要铁路干线之一。津浦铁路始建于1908 年,陇海铁路始建于1904年,1912 年9 月,北洋政府续建铁路。自此,津浦、陇海铁路徐州段一直使用至今,期间站房、天桥等设施经多次维修改建,民国建筑的历史风貌已不存,但路线和轨道一直保存较好,仍承担着贯南接北、承东运西的运输重任。津浦铁路,始建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于1912年(民国元年)全线筑成通车,津浦铁路是一条重要的南北干线,全长1009.48公里。徐州处在津浦铁路干线上,为沿线十余站点之一。1912年9月,北洋政府修建陇海铁路,以汴洛铁路为基础向东西方向展筑1800公里。两段工程于1913年5月同时开工。1915年5月,开封至商丘至徐州段……
[详细] 郑氏宅于同治年间(1862-1874)在古庙的旧址上建造,坐西向东,有南北并列的两路二进院落,占地面积1670平方米,建筑面积803.29平方米,有房屋48间。大门朝东向,进过道前院,可去南、北跨院,向西进入主院。主院正房堂屋坐西面东,南主院堂屋面阔五间;北主院堂屋面阔三间,两院的左右厢房面阔均作三间,建于高台基上,设垂带式踏步,都为官式建筑样式。主院落房屋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建筑规制严谨,院内空旷宽敞。形成四进次第的院落体系。轴线南北贯穿、院落布局间隔分明。南院的游廊、主房和厢房四边相连,组成一座四合院,极具特色。宅内庭院中有一株200余年的古银杏树,冠大覆院。2000年按原貌。进行了整理维修。郑氏原居河南,北宋末年迁居苏州洞庭东山,始祖为驸马公。明朝末年迁到宿迁,清朝初年再迁徐州,始祖为……
[详细] 刘家楼位于市云龙区户部山东文治巷12 号。建于民国时期,主楼坐北向南,砖木结构,上下二层,面阔各五间,廊额、抱柱等木雕精细。东楼面阔三间,并附有地下室。楼前为一方形小院,院门东向,门前有十几级高大台阶。门廊内的北墙上嵌有“落成纪念”石碑,已漫漶不清。2000 年以后,因环山路和户部山商贸城建设,迁建至距原院50米外的东坡下。刘氏与蒋纬国私交颇深,曾传蒋纬国在户部山上也有一处别院,实际上是蒋纬国到徐州来曾在刘家楼居住过,因此百姓遂称之为“蒋纬国楼”。……
[详细]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閻戣姤鍤勯柤鍝ユ暩娴犳氨绱撻崒娆愮グ妞ゆ泦鍥ㄥ亱闁规儳纾弳锔界節闂堟稓澧旀繛宀婁邯閺岋綁顢樿娴滅偤鏌熼搹顐e磩闁诲繐鍟村娲川婵犱胶绻侀梺鍛娗瑰Λ鍕偩闂堟侗鍚嬪璺侯儌閹锋椽姊洪崨濠勭畵閻庢艾鍢插嵄鐟滅増甯楅崐鐢电磼濡や胶鈽夋繛灞傚€楁竟鏇°亹閹烘挾鍘甸梺璇″灡濠㈡ǹ顣块梻浣虹帛閹稿鎮烽埡鍛摕婵炴垶绮庨悿鈧┑顔斤供閸忔稑效濡ゅ懏鈷戞繛鑼额嚙楠炴牠鏌i鐐测偓鍨嚕鐠囨祴妲堟俊顖氬悑濞堟洟鏌f惔顖滅У闁稿瀚伴、鏃堟晸閿燂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