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 光禄坊刘氏民居位于鼓楼区光禄坊28、30、32号。建于清代。自东而西并列四座毗邻,其范围东至道南祠,西至早题巷,南临光禄坊街,北至大光里,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为福州市区最大的单姓住宅。东侧两座原是清初著名画家许友故居——米友堂;西侧两座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内阁中书林佶故居,后数易其主。清道光年间为…… [详细] |
 | 黄巷郭氏民居,又称侍郎第。原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福州名士郭阶三购此屋重修。郭阶三有五子,一个儿子中进士,四个儿子中举人,故有“五子登科”之称。面积2100多平方米,为面阔五间三进院落式建筑。主座轴线上前后三进,坐北朝南。第一进临街门头房,面阔五间,进深三柱。第二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山面),柱子特别粗大,梁架抬…… [详细] |
 | 宫巷刘氏民居,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清末为刘冠雄居住。坐南朝北,由主座及其东侧的跨院组成,建筑面积1308平方米。门房在民国期间被改造为砖构的二层。主座前后三进。第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带前廊,次间廊柱之间有木制栏杆。第二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六间。第三进建筑为朝北的倒座三间排。东侧的跨院分为前后…… [详细] |
 | 欧阳氏民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清初为某盐商住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欧阳瑸、欧阳玖兄弟购置后重修,一度典卖给他人,又经欧阳瑸四子欧阳勣赎回,后由其十二子欧阳推居住。欧阳推,曾是建筑工程师。主座第一进建筑面阔3间,进深7柱;第二进建筑面阔3间,进深6柱,穿斗…… [详细] |
 | 鄢家花厅坐落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安民巷47至48号,是鄢氏太澄公宗祠的附属建筑。鄢家花厅兴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至1795年之间),距今约200年。清光绪年间及民国年间均有修缮,2011年初整修如故。2005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鄢家花厅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80号(闽政文[2005]164号),保护…… [详细] |
 |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法海路花园弄19号的芙蓉园,是叶向高的别宅(待详考)。叶向高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第一次辞归,至泰昌元年(1621)应召;又于天启四年(1624)请辞获准返乡,至天启七年(1627)病逝,前后有近10年时间住在这里。芙蓉园是福州历代名人雅士汇聚之地,传承了中华文明,见证了沧海桑田,1996年由…… [详细] |
 | 大湖战役遗迹的所在地为福建省闽侯县,类型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批号为35010059,具体地址位于闽侯县大湖乡大湖村。1941年5月21日,盘踞福州的日军派出一个加强联队,分兵两路进犯闽侯县大湖乡,计划在大湖会合后进入古田,继而攻取闽北重镇南平,并与浙江、江西的日军取得联络。国民党第二十五集团军第一纵队司令李良…… [详细] |
 | 庄边山遗址,位于闽侯县竹岐乡春风村西南庄边山。遗址东西长约190米,南北宽约100米,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1956年发现,1960年试掘,开探沟3条,发掘面积78平方米;1982~1983年进行大面积发掘,开探方114个,揭露面积近3000平方米,出土一批石、贝、陶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文化堆积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文物石…… [详细] |
 | 《天妃灵应之记》碑,又称《天妃之神灵应记》碑,俗称“郑和碑”。大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和副使太监李兴、朱良等人在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寄泊福建长乐以等候季风开洋,在重修长乐南山的天妃行宫、三峰塔寺并新建三清宝殿之后,镌嵌《天妃灵应之记》碑于南山宫殿中。碑以黑色页岩为料,高1.62米,宽0.78…… [详细] |
 | 利发巷59号、61号(清,古建筑)位于台江区,占地面积510平方米。院落坐南朝北,东西两侧为封火山墙,轩架、隔架、垂花柱、雀替、插拱等构件雕刻精美,图案考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院落保留了较为完整的福州地区传统古民居平面格局,在梁架、结构等方面体现了民国时期的建筑特色,对于研究清末及民国时期福州古民居的建筑形制与风格具…… [详细] |
 | 高盖山烈士墓园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首山村高盖山天池顶。1949年8月解放福州战役中负伤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伤病员在部队南下后留下医院治疗。其中有38位解放军三十一军、二十九军、二十八军等单位的伤病员医治无效,于1957-1958年前后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安葬在首山村高盖山天池顶。每位烈士一个坟堆,前立1通弧顶墓…… [详细] |
 | 晦翁摩崖石刻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长安村西岩寺后院石壁。“仙苑”2字为楷书直下,1行字高0.59米、宽0.53米,旁署草书“晦翁书”,字径5.2厘米。庆元三年至四年(1197~1198年),朱熹避伪学禁,寓居长安村时到此留刻。1996年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
 | 和平街陈氏民居(清,古建筑)位于长乐区和平街。该建筑为明兵部右侍郎陈省府第“司马第”建筑群之一。清代由长乐著名海商陈利事购置后重建。民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780平方米,前后共四进,均为穿斗屋架,西侧设有书斋。该民居规模宏大、用材精良、雕刻装饰精美、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详细] |
 | 罗零基点(清,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位于长乐区营前闽江南岸,包括清代罗零基点石刻、当代罗零标石。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为确保航运安全,清政府在闽江口下游设立验潮站,1866年起,由德国工程师对闽江口下游水位和流量进行系统观测,确定了闽--星塔段最低水位的固定观测标记,即罗星塔零点,简称罗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详细] |
 | 五峰山龙泉寺大殿遗址(唐,古遗址)位于长乐区五峰山南麓。龙泉寺大殿始建于南朝梁承圣三年(554年)。唐百丈禅师落发于此,建法堂,立石柱,唐懿宗赐名“龙泉”。寺坐西北向东南。五代后晋天福、明万历、清乾隆年间均有重修,现木构均已毁,存16根梭形大石柱、覆莲花柱础,均系唐代原构,并保留有宋石质瓜棱柱残件、旃檀金刚环等石构。前…… [详细] |
 | 福州市台江区的上杭路和下杭路及其附近街区,俗称“双杭”。指的是从小桥头到大庙路之间的两条平行的横街,这里早年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杭”其实是从“航”音衍化的,这里有一个地理变迁的历史过程。古时闽江水绕过大庙山,上下杭便是上下航的津口埠头。这片曾经以商业的繁华而闻名的古老街区,一直以来是民俗、史学专家们研究福州商…… [详细] |
 | 福州郑和公园也叫长乐郑和公园。位于福州长乐市区中心的南山,公园原名“南山公园”,始建于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公园历经宋元明数代营建,特别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待港候风期间,全面整建,亭、台、楼、阁、塔、寺等建筑众多,成为佛、道教者朝拜圣地。园内的三峰塔为中国名塔之一,是郑和下西洋船队出入太平港的航标塔。明永乐十年(1…… [详细] |
 | 依山傍水的北山村,不仅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更是罗源县最大的建制村。这里保留了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医院、红军食堂等红色资源,工农红军浴血抗敌的感人故事源远流长。在北山村里,一座“海上森林”神奇且别致地林立在此。错落有致的千亩红树林,给人扑面而来的清新感。红色的入海栈道格外醒目,漫步栈道之上,每一秒都宛如梦境。徜徉在红树林里…… [详细] |
 | 闽清杏园古民居坐落在福建省闽清县鹿角村360号,始建于1925年-1927年间,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集明清、民国及南洋建筑风格,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南方古民居。杏园始建于1925年-1927年间,由鹿角刘氏二十九世刘观邱出资兴建。刘观邱生于1899年(光绪巳亥年),早年赴南洋创业,开设和利园农场,后归国返乡,…… [详细] |
 | 亭江炮台,位于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亭头南般村,与长乐的象屿炮台相互呼应、扼守闽江,形成闽江口第二道防线。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始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重修,光绪六年(1880年)、十二年(1886年)两次复修。由山巅主炮台、山边突出部前沿炮台、临江岸炮台群及山后弹药库组成。主炮台在高约20米的小山包顶,三合土结构,半圆…… [详细] |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浇顕ч悧鎾崇暦濠靛牅娌柣顓у亞閹虫捁鐏冮梺鍛婁緱閸樿棄鐣靛澶嬧拺闁告繂瀚峰Σ褰掓倵缁楁稑娲ょ壕褰掓煙閹澘袚闁绘挻鐟╅弻娑滅疀濮橆兛姹楅梺娲诲幖閻倿寮诲☉妯兼殕閻庯綆鍋勯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