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旅游景点介绍
独树岗(曾称树溪、同树)始建于元朝至大末年(约公元1330年前后),座落北江支流芦苞涌南岸的一片岗丘之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独树岗方圆达8平方公里,耕地一万余亩。据传,独树岗因古时候村中山岗上的一棵巍然屹立的参天大树而得名。七百年前,朱姓人家最早在独树岗的杉岗一带开村,故此处早期曾称朱家村。其后有蔡、周、冼等氏族先后来到独树岗定居;自清末民初始,有以打鱼为生的梁氏人家上岸定居。因蔡氏人丁兴旺,不断拓展,独树岗才蔚为大村,至民国末年,村中人口已达5000有余。因独树岗地广人多,而蔡氏族人占了九成多,故向来有“三水一棵蔡”之称,是三水区域内最大的一条自然村。独树岗自元初开村,发展至明初,人口蕃衍迅速,村区逐渐扩大,先人便根据村址的地理环境,按照“四水归源”的风水格局进行布局,把各围合的雨……
[详细] 长岐古村落坐落于佛山市三水区中北部的芦苞镇境内,占地4.5平方公里。长岐古村建于明代,背靠文笔山,傍倚九曲河,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建于清朝初年,是芦苞镇近期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村落。2008年,长岐村成功入选广东省首批古村落。现在的长岐村人口约1200人,是传统的农业村,民风淳朴,风光秀丽,亦是是广东省生态示范村。2007年芦苞镇政府大力开展村容整治工作,长岐村进行了文化活动中心扩建、村面绿化等村建项目,体现了岭南水乡新农村风貌。长岐古村落荟萃了岭南的古风水文化和宗族文化。全村分卢、黄、何、钟四大姓,各自建祠堂,其所建年代先后次序为钟、黄、何、卢。大多数为一厅四室、一厕一天井的四合院落格局古屋栋栋雕梁画柱,刻檐飘脊,砖雕、石雕、木雕、壁画样样俱全,山水人物、花鸟栩栩如生。村中古屋内部的主……
[详细] 朗锦明清祠堂群,从明朝中叶至民国初年的300多年间先后建成,由何氏宗祠、媲鲁何公祠、表山何公祠、西源何公祠、任轩何公祠、妙山何公祠、天香何公祠组成。虽修建年代不同但尊卑有序,式样统一,均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头门灰塑博古脊。青砖墙,花岗岩石墙脚,梁架结构亦统一为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属于非常典型的岭南明清建筑。媲鲁何公祠位于朗锦村东边,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座西向东,三间两进格局,前廊梁上人物、花鸟、瑞兽木雕精工细啄,生动逼真。墙壁上配有诗画,人物栩栩如生。2006年12月15日被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仁轩何公祠位于朗锦村东边,建于1721年。座东向西,三间两进格局。2006年12月15日被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朗锦村何氏宗祠位于朗锦……
[详细] 龙眼村位于顺德区勒流街道东南部,连接佛山一环出口,辖区面积4.8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900多人,以梁、吕姓人数居多,龙眼古称“龙渚”,“渚”为小洲,西汉时期以蚕岗和演水间的村落为中心称“瓮城堡”(后称石涌堡),龙眼属石涌堡所辖,后以“龙眼”代替“龙渚”,龙眼也因龙舟点睛民俗活动名闻远近,至今,传承了六百多年历史。村内有梁氏祠堂、吕氏祠堂、余家巷宅门、严静庵、古桥、石狮埠头、天主教堂、蚝壳屋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近代名人梁敦彦是1872年第一批被清政府派住美国留学幼童之一。石狮埠头南宋咸淳九年,即公元1273年,宋侯怀王失妃疑民所匿,逼杀珠玑子民南逃,梁氏族人生还者登陆龙渚三岗一带,与原村民勤耕勤织繁衍后世。与黄、吕、周、陆、余、李、麦等姓协力共建村容,开始经营民生贸易,并于西街河口建立……
[详细] 沙头村位于均安镇府南2公里,面积2.38平方公里,本地人口约4500人,沙头村早在宋代由新会杜院的文倚公迁入开村,是沙头黄氏开族始祖。亦有区姓、麦姓、梁姓等姓氏人居住,因村旁有一小溪,水清见底,黄沙晶莹,取名沙溪。后来人口逐渐增多,村落范围扩大,村人觉得“溪”字狭小,遂改名为沙头。沙头黄氏大宗祠:建于三百多年前,立体墙壁的材料是海洋原始贝壳——豪壳,在1986年大工程重修,是沙头最古老的祠堂,现在除祀奉开族祖先外,还作沙头的文化活动中心。沙头冰玉堂:是1950年由沙头村旅居新加坡的自梳女集资建成的养老敬老院,1951年落成启用,取名冰玉堂,寓冰清玉洁之意。由于该建筑是全国及东南亚独有的自梳女历史文化见证,在2008年11月1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该建筑物能永远保存……
[详细] 鹤峰位于均安镇中西部,背山面海,面积3.98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4千多人。“鹤峰”之名则取自在豸浦、上村交界的鹤鹤山,有一百七十多年历史,白鹤绕峰吟,青山伴鹤舞。鹤峰是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依山傍水,具有浓厚的岭南水乡特色、这里有宜人的绿脉、纯朴的民风以及多姿多彩的习俗和纯洁的信仰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鹤峰具有典型的岭南水乡风貌,村庄环水而生,主要街巷沿河道设置,河涌形成了村落的主要骨架和机理。桥、水埠、广场、大树等结点空间数量众多,形式各异,是村落空间中最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要素。胡公家庙胡公家庙位于均安鹤峰豸浦,保存了清代的建筑风格,是清代进士胡杰,诗人胡亦常家族的祠堂。祠堂坐西南向东北,三间两进,总面阔12.54米,总进深28.45米。建筑装饰均为典型的岭南清代风格,硬山顶,镬耳山墙,……
[详细]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沙滘村是广府地区的农村聚落,村落肌理清晰、自然环境优良、建造技术精良、建筑功能完整,集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是难得的乡土建筑标本。目前古村落完整地保持了历史建筑的传统印记和原始格局,在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村落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陈氏大宗祠当地人称“陈家祠”,位于顺德区乐从镇沙滘村,坐西向东,占地4000多平方米,有大小正横侧门98道。陈氏大宗祠是广东两间最大的祠堂之一。陈氏大宗祠始建于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是在南洋经商的族人陈泰发起,由旅居各国的同族集资建成。据说,当时每日近千人开工,用了五年时间完工。陈氏大宗祠规模庞大,用料精良,工艺精美,像广州陈家祠一样,其衬祠也是当年陈氏子弟读书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前夕是沙隆中心小学的校址,之后它的前座和中座为沙滘……
[详细] 璜溪村古村落建筑群呈坐南望北走向,青砖屋居多,有部分为镬耳屋,总体布局方正严谨,密集整齐。众多古筑建于明清、晚清民国时期。村内横街纵巷,四通八达,古屋用材考究,石门框、石窗制作精细,木雕、彩绘、石刻书画、匾额楹联琳琅满目,门楣屋檐多处有雕梁画栋,建筑装饰中的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充分体现了广府传统的建筑特色,集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李氏大宗祠:面积619.01平方米。四进(现后楼正拆,剩下三过),屋顶为灰塑博古瓦脊,青砖墙壁,花岗石脚,祠内大厅两个,一为石柱石础,另一厅为坤甸柱石础,全部檀椽均用坤甸木。常安公祠:面积77.07平方米。外观保存较好,门楣处尚保存“竹林七贤”壁画。六世祖祠:位于璜溪村西华里,面积为130.11平方米,底座、墙体及外观保存较完整,秉裕公祠:面宽9.05米……
[详细] 黎边村是一条姓黎的明清古村,建于1274年,由黎东、黎西两个自然村组成,面积约20000平方米。现时保存着明清、民国建筑群有:祠堂、庙宇、书舍、民宅等历史建筑100多间。黎边村在晚清时期出了两位朝廷大官。一位是黎东村第19代的黎延桂,他曾被清廷封为小吕宋(今菲律宾)领事,后又授为两广总督顾问、陆军少将。另一位黎湛枝,他自幼家贫,但聪明好学。于光绪癸卯年(即1903年)赴京考试,高中二甲第一名,后成为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在民国时期,黎西村的黎照寰与孙中山的儿子孙科一同赴美留学,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全国工商银行行长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等职,门下人才辈出,被上海人尊称为“黎南海”。(一)黎氏宗祠晚清时期,黎氏家庭曾出了两位朝廷命官,其中第19代的黎廷桂曾被封为两广总督顾问、陆军少将之职;另一位为黎湛枝……
[详细] 简村社区位于西樵镇中部,邻近听音湖片区,东靠樵高公路,北临樵丹公路,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先行者陈启沅先生的故里,是广东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简村开村至今已有800年,其中主要含有七大姓氏总系:陈、冼、李、林、郭、莫、冯。简村面积为2.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796人。简村开村至今名人辈出,其中包括陈启沅、冼玉清、陈锦涛、冼秉熹等。简村历史悠久,自有不俗的历史建筑,包括陈启沅故居、北帝古庙、陈氏大宗祠等,每处建筑都散发出悠远的历史古味。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为北帝的诞辰,这天全村上下都会举办隆重的贺诞活动,热闹非凡。简村北帝古庙座落于西樵简村,北帝庙属于三殿两廊结构,庙堂占地二百多平方米,是南海四大古庙之一。简村开村始祖简侨仁后代于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始建北帝庙,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至……
[详细] 江头村于明代中期开村,至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江头村保留典型岭南水乡风貌,百姓依水而居,民风纯朴,生活悠闲。村中保留了江氏宗祠、遁叟江公祠及古民居群,古村肌理尚存。江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修。三间三进,面积534平方米。镬耳封火山墙,花草龙船脊,抬梁式木构架建筑。该建筑砖雕、木雕、石雕精美,并保留具有时代特征的满洲窗,宗祠门前的一对旗杆夹,上有香港著名粤剧编剧大师“南海十三郎”之父、著名的清末翰林江孔殷太史的亲笔。遁叟江公祠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1)。三间二进,面积269平方米。镬耳封火山墙,龙船脊,抬梁式木构架,建筑工艺精美。江氏宗祠和遁叟江公祠2006年被公布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赤山古村位于里水镇中部,约于1350年开村,始祖李文举于公元1350年由南雄珠玑巷迁于此,原称赤火岗,又名积富村,因村后有个山岗泥土呈赤红色,传说“赤艳显光荣,山高仙灵气”,故山取名为赤山。主要姓氏由李氏组成,另有两朱、张各一户,占地约0.87平方公里,人口734左右。“将军第”为第十二代后人李胜龙所建,另一侧则是第十一代后人李天复公祠,这是李胜龙为他父亲天复祖所建。李胜龙在嘉庆年间考上了第53名进士,任广州名威将军。赤山人民会场原本是一间生祠,即旧时代里活人修建的祠堂,为李氏第15代人李显生所建。旧时,祠堂可以用高贵奢华来形容,内设义慎堂,里面为木结构,柱子全部是昆典木,神位贴金,神牌用红布盖起。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改建为赤山人民会场,成为赤山村民休闲娱乐、集聚开会的主要场所,目前历经岁月洗……
[详细] 汤南村山清水秀,民风纯朴,历来是鱼米之乡。古时发展比较好的时期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因为当时很多人出外做生意,赚了一些钱,村民热心搞家乡建设,建造了不少房屋、厅堂、庙宇、围墙、炮楼等。这些古建筑以砖雕、灰雕、墙画为主要特点。历经沧桑,到现在仍保存下来的汤南古建筑群,重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46),传统建筑面积达34000平方米。民居、祠堂、家庙、晒坪、广场、池塘兼备,聚族而居,布局协调,风格统一。建筑群均采用硬山顶镬耳式封火山墙,内部布局采用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两廊”式。汤村古建筑群密集而整齐,小巷纵横,棋盘式布局,设有防火通道和防盗设施,下水道排水系统采用条石暗渠,结构非常合理。汤村古建筑群坐北向南,以池塘前后为背景的总体布局,前面开阔,背面封闭,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是研究我国古代农村聚落文……
[详细] 湾华村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东部,地处佛山市新城区的中央核心区域,湾华历史悠久,开村740多年,全村占地面积0.8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2538人,主要姓氏有何、梁、陈,部分村民姓霍、黎等,流动人口超过3000人。1、平兰陈公祠平兰陈公祠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湾华西华村。清宣统三年(1911)建。座北向南略偏西,西路厢房已毁,面积254平方米。建筑工艺精美,为研究岭南传统建筑与祠堂祭祀文化提供了依据。2006年10月佛府〔2006〕24号文公布平兰陈公祠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北溪梁公祠北溪梁公祠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湾华村。清代建筑。1995年经修缮。座北向南,占地面积542平方米。建筑用料讲究,装饰寓意生动,里金柱所挂木刻对联与祠堂落成同时期。头门与后堂以天井分隔,东西两廊带……
[详细] 罗格村与广东名山西樵山相望,村落四面碧水环绕,河涌密布、榕树荫盖,是典型的岭南水乡。罗格孔氏为西晋初孔子二十一代孙孔郁为冀州(今衡水)刺史孔郁的后人,元和十二年,族人孔颖达任广州刺史,派分岭南;至孔子五十三代孔明租始定居罗格。乾隆年间,罗格村孔氏曾统承广东省的盐业销售至民国初期,孔氏族人亦曾多次捐助国家军事以及教育,如捐建广雅书院。罗格孔氏岳雪楼为广东近代最著名的藏书楼之一,与伍崇曜“粤雅堂”、潘仕成“海山仙馆”、康有为“万木草堂”,合称“广东四大藏书家”。簪缨世泽人才辈出,罗格孔氏后人槟城先祖遗风,以渔耕读书为世业,考取功名者甚多,明清两代从一品至九品的官员70多人,将军3人。村人著作众多,其中《岳雪楼书画录》入编《续修四库全书》。……
[详细] 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莲塘村地处禅城中心区西南5公里,东邻海口村,南临东平河,西面、北面与大富村接壤,距王借岗一公里。面积1.6平方公里,是以陈氏族人为主的自然村。现户籍人口3464(2014年9月统计),其中陈姓3200人。据莲塘《陈氏族谱》(手抄本)载:莲塘先祖象渊公祖籍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于宋·咸淳二年,从广东南雄珠玑巷迁徙而来,后赘居大富谭氏,生二子,次子怡莲。元·延祐六年(1319年),怡莲公从大富移居莲塘,事业有成,遂与招姓女子结婚,成为莲塘村陈氏开村始祖。现村内有陈氏宗祠(北祠),太史第、恒斋陈公祠、陈如岳故居等历史建筑。村落周边,河涌交错。村民人人似水上蛟龙,竞速龙舟是传统的水上活动,村内至今保存一艘有80多年历史的“大龙”(十三人龙)。舞龙舞狮是另一传统项目,上世纪三十年代,……
[详细] 烟桥古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烟南村委会。从“孝廉公”由南雄珠玑巷迁来南海九江石龙村,传六代至慕庄公,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年)迁往烟桥,并于明代正统十四年(1450年)建村。烟桥村总面积80万平方米。村内现有206户,村民646人,基本姓“何”。古村规划严整,肌理尚存,保存了大量清代古建筑群,其中何氏六世祖祠以及旌表节孝牌坊都是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人就有号“七十二峰山人”、“烟桥老人”的何翀和清嘉庆进士、兵部主事、员外郎何文绮等。民俗活动有扒龙舟、重阳敬老、清明祭祖、拜北帝、拜祠堂和编修家谱。美食有大盘鱼、醉翁鸡等。1.六世祖祠:位于烟桥西面大巷口,祀二世小涧公、六世慕庄公等先祖。始建年代不详,嘉庆十九年(1814)重建,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现为佛山市文物……
[详细] 仙岗古村位于南海区西部的丹灶镇,由八百多年建村历史,与环境优美、景色秀丽的仙湖为邻。古村建筑依岗而建,呈座北向南的半环形状,面积约为三平方公里。村内的古门牌、古建筑和古街巷,皆充满一股“仙风道骨”之气。传说,东晋道教大师葛洪仙翁在此结灶炼丹而得道升仙后,在此遗下炼丹用的仙钵。村内曾建有“葛仙祠”,里面供奉葛洪及其妻子鲍姑塑像,“仙岗”地名由此而来。仙岗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现代新农村的优美环境。村内的蒦耳屋、古井、古树、古巷保存良好,独具岭南特色的祠堂群建筑遍布村内,“仙岗八景”之一、潺流不息的“蟹眼仙井”更是吸引慕名而来四方客人一尝其甘甜,葛洪仙翁炼丹之仙钵更为仙岗增添一股神秘的仙气。村内绿树成荫,过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比比皆是。仙岗村内人文历史丰富,既有葛洪仙翁在此炼丹修道、明朝大……
[详细] 阮埇村,阮埇区氏开族始祖区朝揖(1143~1220年),雄州珠玑里人,登南宋乾道壬辰(1172年)进士。宋嘉泰二年(1202年),自珠玑巷分派,迁阮埇端州属地,遂荒阮埇而居焉,为氵畺川区氏始祖。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区氏族人从南雄珠玑巷迁此定居,随后又有阮姓迁入,而今,村中已无阮姓村民,均为区氏后人。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阮埇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阮埇位于荷城街道荷富路旁。与很多村镇“想到哪,建到哪”不同,阮埇四面环山——古耶山、凌云山、南蓬山、梅瓣山依次环绕,将阮埇呵护其间;一个小海、一条河涌,分内外两层,以“口字形”,将阮埇护佑中央;小海之北,又与西江交汇。按照古代风水的理论,四面环山、碧水环绕,便属于山水紧密契合、藏风纳水的形胜之地;而玉带层层回环……
[详细] 简氏别墅位于佛山城区臣总里。建于民初,是著名华侨商人简照南兴建的别墅。有门楼、主楼、后楼、西楼、储物楼、花园等建筑,占地面积约3400平方米。建筑物以仿西洋式又中西合璧特征,以钢筋混凝土构筑。主楼高二层,为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府邸式建筑,首层为中央大厅,两侧厢房,地面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砖砌成图案,窗是磨砂的刻花彩色玻璃,图案是中国仕女、玉兰和花鸟,典型的中国气派。楼梯全用柚木,栏杆却是西洋式,二楼楼面铺水泥做的花阶砖,还装了天花板,具有明显的西洋风格。主楼和后楼以天桥相连接,便于交通,和主楼不同的是后楼的外墙全用一色水磨青砖,仿清代当地宅第的建筑。窗使用当地常见的砖雕装饰,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西楼是三层钢筋混凝土及青砖混合结构仿西洋建筑,而储物室却又是四层的仿当地的当铺建筑,这表明别墅的主人……
[详细]
闂佺ǹ绻堥崝灞矫瑰Δ鍛嵍闁哄瀵ч崐鎶芥煙閸忚偐鐭岄柛宀嬫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