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佛山市旅游

佛山市旅游景点介绍

麦孟华、麦仲华故居
  麦孟华、麦仲华故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吉祐村爱日名关二巷4号。是麦孟华、仲华兄弟的祖辈世代居住之所。坐西向东,面阔10米,进深5米。现仅存大厅一座。硬山顶,龙舟脊,镬耳山墙,素胎瓦,青砖墙。麦孟华(1874—1915),字孺博,号蜕庵。光绪十九年(1893)恩科举人。曾参与公车上 书-,是维新派报业的主力军之一。麦仲华(1876—1956),字曼宣,号武颖。清诸生。康有为的受业弟子,女婿。民国初曾任司法储才馆秘书、香港电报局局长等职。其故居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物证。2006年10月25日,麦孟华、麦仲华故居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伍宪子故居
  伍宪子故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古朗竹林二巷2号。清代建筑。坐西南向东北,三间两廊式民居。总面宽10.80米,总深8米。硬山顶,平脊,灰碌筒瓦,青砖墙。故居主人伍宪子(1881—1959),原名庄,又名文琛,号梦蝶。近代报业名人。早年随康有为受业,加入保皇会,历任《香港商报》、《南洋总汇报》、《国事报》主笔。民国初年,任广东、湖北内务司司长,并与徐佛苏合办《国民公报》。其后创办《唯一日报》、《共和日报》、《平民周刊》和《丙寅》杂志、《世界日报》、《纽约公报》等报刊杂志。其故居有保留的价值。2006年10月25日,伍宪子故居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罗氏宅第
  罗氏宅第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沙浦海珠巷1号右侧。为著名粤剧乐师罗家树及粤剧名伶罗家宝的故居、旧居。民国建筑,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砖混结构楼房。坐东南向西北。宽7.7米,长12.4米,高两层半。青砖墙,正面饰石米。麻石门框,地铺阶砖、花阶砖。女儿墙上灰塑瑞兽、二楼阳台、窗楣上的拱形灰塑,精致细腻、形象生动,并有“为善最乐”、“吉祥如意”等篆书。该民宅装饰精致,保存状况较好,是研究顺德民国建筑史、顺德粤剧史的重要实物。2006年10月25日,罗氏宅第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梁廷枏故居
  梁廷枏故居位于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常教居委藤花巷聚星里4号。清代民居。坐东南向西北。三间两廊式布局。总面阔15米,总进深9.5米。正屋为硬山顶,素胎瓦当,青砖墙,墙上开窗,红砂岩石窗框,红砂岩石脚。街门为回字门。梁廷枏(1796——1861),字章冉,号藤花亭主人。顺德伦教人。是清末岭南著名爱国学者,曾担任林则徐幕僚,著有《粤海关志》、《海国四说》等书。是我国近代最早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之一,其故居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06年10月25日,梁廷枏故居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鸣石花园
  鸣石花园位于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羊额村丰埠坊。是民国年间,印尼侨胞、橡胶商人何鸣石先生所建。占地500平方米。园内建筑有中国传统风格和中西结合风格。八角凉亭为攒尖顶、绿琉璃瓦面;传统大屋为硬山顶、青砖墙、红砂岩石脚,存精致的鎏金几脚花罩。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庭院拱门,则混合中西建筑风格,有爱奥尼式罗马柱等。花园内花圃、喷水池、古井仍存。鸣石花园整体形制基本得以保存,当年建园时所植的玉堂春、野鹤仍青葱绿郁,是反映民国时期顺德华侨历史、乡土建筑变迁史的重要实物,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建筑的价值。2006年10月25日,鸣石花园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刘氏宅第
  刘氏宅第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腾冲村掘涌大街25号。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旅居南非的刘荫兴建。是高两层带一小方亭的砖混结构房屋,坐南向北,面阔10米,深两座17.2米。平顶,青砖墙,麻石脚。建筑为中西合璧风格。正面为水磨青砖墙,平整细密。正门回字门,麻石门框。墙上开窗,麻石窗框,铁窗枝,彩色玻璃窗门。窗楣上有拱形、直线、花形的砖雕窗饰,砖雕人物故事场景非常精致,并雕有“民国癸酉”、“新同泰造”字样。砖雕墀头相当细致。屋内的密排梁规格较高。房屋建筑本体和木雕饰件、趟栊门、民国时的木对联、水井、井泵、家具等室内陈设较完整保存,是珠三角地区罕见的、高质量的近现代民居。2006年10月25日,刘氏宅第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冯立夫祖宅
  冯立夫祖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旺岗村大树里6号。建于中华民国初年,坐北向南,是三间两廊式平面布局的青砖大屋。总面阔17.5米,总进深13.5米,高三层约11.5米。硬山顶,高大镬耳山墙,龙船脊,灰碌筒瓦,青砖墙,麻石脚。墙楣花鸟石灰塑精美且保存完整,砖雕“门官土地福德正神”和“天官赐福”神龛雕刻工整细致。街门回字门,麻石门框。砖雕“锦绣富贵”墀头精美,墙楣有人物、山水、博古壁画,梁栋生画。正屋木檩承托木楼板,屋内设有趟栊木门、坚固的铁门及木楼梯。建筑高大有气势,是较典型的岭南民居,也是闻名海外的“利工民”线衫创始人之一冯立夫的祖宅,有一定价值。2006年10月25日,冯立夫祖宅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文秀钟楼
  文秀钟楼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文秀居委钟楼公园内。兴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保存明建筑风格。坐南向北,总宽8.6米,总深9.2米。钟楼为四角重檐攒尖顶,正脊顶上饰宝珠,岔脊处置脊兽。灰碌筒瓦,素胎瓦当、滴水剪边。以四根木柱支承上檐,以十二根八棱形鸭屎石柱承托下檐。鸭屎石覆盆形、红砂岩仰莲、覆盆复合形柱础。钟楼基座由红砂岩石构筑,开拱道贯穿东西。楼内铜钟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铸,上刻乾隆二十九年、康熙三十年落款的四幅铭文。钟楼是顺德仅存的古代钟楼,且建筑和铜钟保存情况较好,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2006年10月25日,文秀钟楼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教德拱北里更楼
  教德拱北里更楼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葛岸村教德坊通往葛岸的路口拱北路上。是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教德陈氏光睦堂为当时村民报更、防盗和抵御侵略而建。建筑坐东南向西北。楼面阔6.2米,深5.6米,高6米,现仅存二层,占地面积34.7平方米。 红砂岩结构。正面嵌有麻石匾,阴刻“拱北里”。前后开门。正门门楣上有拱形麻石浮雕瑞鸟、瑞兽等图案。更楼开瞭望眼、开窗。窗麻石框,铁窗枝,窗楣有拱形花卉灰塑。内有石刻阴刻行书“教德消防所”。拱北里更楼与东望楼、南望楼、西望楼、北望楼一起成为顺德保存最好的民国时期民防建筑。2006年10月25日,更楼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合兴当铺
  合兴当铺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龙潭村委会内。清代建筑。坐北向南。面阔12.68米,深9.5米,高五层共24.50米,占地约121平方米。平顶,青砖墙,红砂岩墙基高3.6米。墙上开四排红砂岩石猫儿窗。当铺大门存有铁门框。楼内部两条巨大的砖柱直通楼顶,每隔一段夹以麻石。依柱用木砌楼板,以木檩条承托楼板。该当铺外墙及内部结构较完整,是顺德罕见的、保存较好的当铺,对研究顺德金融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6年10月25日,合兴当铺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四基天主堂
  四基天主堂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四基居委新圩路清波直街9号。清光绪二十七(1901)年始建,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重建。由五座房屋组合成一庭院,包括玫瑰堂、头门、招待所、告解室2个。教堂仿哥特式建筑风格。坐西北向东南,混凝土结构,高四层,高耸尖顶上置十字架。门窗上部呈拱形,置彩色玻璃。堂内呈拉丁十字架布局。教堂是顺德及附近地区教民的重要活动场所,是研究清末民国建筑艺术和顺德及附近地区宗教活动的实物资料。2006年10月25日,四基天主堂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光明碾米厂办公楼旧址
  龙江大光明碾米厂办公楼旧址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龙江居委隔海桥旁海边街3号。建于民国初期,现仅存碾米厂的办公室。坐西南向东北。总宽10.6米,深16米。主体采用中国传统的硬山顶、青砖石脚等元素,大门设计为拱门,由四根爱奥尼柱支撑,柱子和建筑正面墙上批石米,具有相当明显的民国建筑特色。门前有平顶的走廊。大光明碾米厂办公楼旧址是顺德较早、规模较大的粮食加工厂和机械化工厂,现存的建筑能一定程度上反映碾米厂的面貌,具历史艺术价值。2006年10月25日,大光明碾米厂办公楼旧址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人民礼堂
  人民礼堂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文秀居委文秀路梯云岗上。1958年始建,1960年12月开放。1958年至1984年曾作为顺德县(市)会堂场所。坐东向西,为砖混结构,总建筑面积14100平方米,会堂可召开5000人会议,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县级会堂。主体建筑上盖为跨度55米、高25米的钢筋混凝土薄壳拱顶,平面呈八边形,周围的建筑高5层(正面6层)。堂内水泥台阶,以砖混柱子支承。人民礼堂曾是顺德标志性建筑,记录了顺德建国以来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06年10月25日,人民礼堂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龙潭水闸
  龙潭水闸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龙潭村齐杏联围顺德支流涌口。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闸东西走向,单孔闸。长38.6米,闸面宽6.4米,面积247平方米。麻石砌筑闸墩。前闸为麻石砌筑结构,木桩基础;后闸为桨砌石结构,天然地基。闸墩上有麻石质栓门石。闸前麻石匾阴刻“龙潭水闸” 四个楷书大字,落款为“道光二十年庚子建”、 “麦村万玉店造”。闸旁有麻石刻碑一块,内容为乡约事宜。该闸是顺德保存的较有规模的清代旧闸,对研究顺德的水利史有着重要的意义。2006年10月25日,龙潭水闸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北水水闸
  北水水闸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杏坛齐杏联围顺德支流北水涌口。主闸始建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1958年加建二级闸。主闸为单航道水闸,东北-西南走向,跨越北水涌。长57.3米,宽16米。麻石砌筑闸墩,木桩基础。闸墩前带三角形分水尖,旁砌筑浆砌石圆形分水尖。水泥闸门,门上置铁门框。闸面铺设水泥。二级闸为浆砌石结构,天然地基。水闸结构仍牢固,外观完整较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2006年10月25日,北水水闸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龙江新闸
  龙江新闸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龙江居委东海河道上。兴建于中华民国初年。闸南北走向,跨越东海水道,四闸墩三航道一拉槽,旁有埠头。全闸长约22米,墩宽约13米,建筑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闸墩由花岗岩构筑,中间桥墩的两端均置三角形、圆形分水尖。墩上阴刻“水则”字样。中间桥身呈拱形,开两个小拱以分流河水。新闸采用了俗称“红毛泥”的水泥、人力卷扬机、工字铁等,安全系数较大。是当时南顺桑园围中航道较宽,规模较大,比较完整的水闸,有较高的价值。2006年10月25日,龙江新闸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顺德太平塔
  平塔又名旧寨塔,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苏岗居委太平山上。建于明代,清道光十一年(1831)、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25.6米。底层边长4米。用牙砖叠涩出檐,纤细小巧,如环带围绕塔身。第三层东、西两面嵌隶书石匾两块,东刻“天门瑞气”,西刻“震旦圆光”。1945年2月19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顺德大队五位战士在此抗击日伪军,称为旧寨塔之战。塔身尚存当时弹痕。该塔是研究明代岭南建筑及广东抗日战争历史的实物资料。2006年10月25日,太平塔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七层文塔
  七层文塔又称“龙江文塔”,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勒北村。建于清代乾隆廿九年(1764),道光廿一年(1841)遭雷击,廿四年修复。2006年重修。坐西北向东南。为六角七层楼阁式砖塔。边长4.3米,高约36.2米。每层均有叠涩出檐。第一、三、四层石额刻“光昭云汉”、“大观”、“捧日”。首层石额为清乾隆甲戌(1754)科进士、龙江人周天柱所书,落款为“乾隆二十九年里人周天柱题”。由塔内楼梯折上可至顶层。文塔较完整地保存清代建筑风格,有较高价值。2006年10月25日,七层文塔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傅氏墓碑
  傅氏墓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黄连居委基尾石龟一巷。由“傅氏先茔之记”碑和谕祭碑组成,是为傅容父母合葬之墓而立。坐南向北。“傅氏先茔之记”碑立于明代弘治四年(1491)岁次辛亥腊月(十二月)良旦。高为2.1米,宽为1.16米,正文1257字。碑上双龙夹额,边饰云纹,正中篆刻“傅氏先茔之记”。碑文为礼部尙书邱濬撰文,工部右侍郎谢宇书丹,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学士李东阳篆额。碑背后有傅氏祖业田地记载。谕祭碑是明正德元年(1506),广东布政使司左参政翁健之代表皇帝,向傅容父母坟祭奠而立。额宽1.04米,长1.88米,全文共495个字,剥蚀去5字。碑顶双龙夹额,底座是一只赑屃,承托全碑。碑额,“谕祭”二字模糊。傅氏墓碑在咸丰《顺德县志》有明确记载,与广孝桥、广孝桥碑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具有……[详细]
180、五间祠
五间祠
  五间祠位于顺德区北滘镇碧江居委泰兴大街,为祀奉碧江苏氏南房十三世祖苏祉而建,约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坐西南向东北;原有五间三进,形制在民间祠堂中较为少见。现仅存头门、中堂。面阔32.45米,进深34.7米,建筑面积1100多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龙船脊,青砖墙,红砂岩石脚。头门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明间大门阔大。前廊梁架梁枋砍削成月梁,八角形砂岩柱有柱櫍,出三条插拱承托外檐,驼峰、斗拱纹饰如意纹饰简朴而细腻,保存有明末的风格。第二进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置麻石栏板。梁架梁枋成月梁状,驼峰、斗拱的纹饰细腻,前后为八角砂岩檐柱,金柱和檐柱均有柱櫍。中堂梁架及柱子粗壮。梁砍削成月梁形式。该祠总体建筑风格沉稳、雄大,细部构件又不失优雅、精美,是顺德明代祠堂中为数不多的祠堂。2……[详细]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